重庆市2022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常考议论文分类训练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2022 年中 语文 第三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议论文 分类 训练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重庆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一、(2022襄阳)议论文阅读(13分)儒雅之风 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
2、,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22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
3、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
4、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22年第6期 有改动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2. 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2分)3. 文中第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4.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5. 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3分)一、(13分)1. (2分)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解析】首先观察文章标题,本文作者以“儒雅之风”为题目,这一标题没有指出作者的观点、看法,因此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观察文章开头,文章
5、第段段尾写到“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这是一个表达肯定意义的判断句,指出了作者的观点、看法,符合作为文章中心论点的标准;最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明确中心论点,文章第段列举了古今名人的儒雅,论证儒雅曾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赞赏,文章第段指出当今社会国人缺少儒雅,文章第段通过列举温家宝的事例论证分论点读书使人变得儒雅。由此可知“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 (2分)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的现象发表议论的。(若只答“儒雅这种传统文化缺失”或“不少人举止失当”任一点现象的,只给1分,共2分)【解析】文章第段点明中心论点“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文章第段列
6、举了古今名人的儒雅,论证儒雅曾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赞赏,文章第段指出当今社会国人缺少儒雅的现象,文章第段通过列举温家宝的事例论证分论点读书使人变得儒雅。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可知,本文是针对第段中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的现象发表议论的。最后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回答即可。3. (3分)举例(事实)论证(1分);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的观点(2分)。【解析】第段先指出儒雅曾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赞赏,然后列举了曹子建、李太白、苏东坡、关云长、周公瑾、朱总司令、张瑞敏等人物的事例来论证这一分论点,由此可知,这一段运用了
7、举例(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可以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考生按照此格式叙述其作用即可。4. (3分)“而且”表递进(1分),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1分),进而强调了儒雅的必要性(1分)。(意对即可)【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结合语句理解词语含义,句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指出不少人举止失当的现象,第二部分接着指出这种举止失当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很明显句子的程度加深了。“而且”在两个句子中间起到了连接作用,根据句意的加深可知,“而且”在这里表递进。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而且”在句中表递进,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根据“
8、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这一论点可知,在这里“而且”强调了儒雅的必要性。5. (3分)示例一: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示例二: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围绕文章主旨来谈,理由充分,表达流畅,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而让自己变得儒雅的方法就是阅读,由此联系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可以围绕儒雅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变得儒雅等方面谈启示。注意要做到表意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六、(2022育才成功学校一
9、诊)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15题。(20分)在无趣的时代有趣地生活周国平 (1)有趣的是,你们会想象不出,这是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2)我朝四周看,看见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贪婪或无奈,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3)我看见学者们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有了空前热闹的学术气氛。我看见出版商和媒体亲密联盟,适时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畅销书,成功地把阅读由个人的爱好转变为大众的狂欢。(4)我看见开发商和官员紧密合作,果断地将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老街区夷为平地,随后建造起千篇一律的大广场和高楼群。我看见许多有趣的事物正在毁灭,许多无趣的现象正在蔓延。我不得不说
10、,我生活在一个多么无趣的时代。(5)不过,我相信,对于一百年后的你们来说,凡此种种已变得不可想象。在你们的时代,孩子们会有快乐的童年,大人们会有健全的常识,兴趣而非功利会成为生活的动力。当我在此刻对你们说话时,惟这样的展望使我感到了些微的乐趣。(6)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7)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
11、己的心血。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8)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9)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
12、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10)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11)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1. 本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2. 仔细审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1)根据第(2)(5)段概括,作者为何觉得这个时代是“无趣”的?(2
13、分)(2)请根据(6)(9)段归纳,他所认为的“真性情”具有怎样的内涵?(3分)3. 第(9)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4. 下面三则论据中,不足以证明本文观点的是哪一则?请简要阐述理由。(4分) (1)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放弃安乐闲适的养老生活,到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九年,条件非常恶劣,却乐在其中。 (2)张纪清老人化名“炎黄”,默默为敬老院和小学捐款,坚持了27年,而自己节衣缩食,生活简朴。 (3)陶艳波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和儿子做了16年的同桌,儿子终于如愿考上大学。5. 有人认为作者的观点有些偏激,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是有趣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29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