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维设计 【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寡人 精品 课件 新人 必修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第8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应用体验之旅NO.1NO.2领悟学海览胜NO.1NO.2积累写作点滴NO.1NO.2NO.1NO.2NO.3孟 子1你明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不是每个人都有,你却劝导他们走向善良。在率众食人的战国,面对觳觫的牛羊,你躲开了鲜血淋淋的厨房。你企图以规矩成方圆,以六律正五音;天下正在溺水,你企图援之以手,用仁政的药方,用与民同乐的药方医国。你“民贵君轻”的论断,你睥睨王者的神态,惹得国君们“王顾左右而言他”,甚至到了大明一代,朱和尚也对你的巨著大加砍削。你是真正替百姓说话的圣人,在这一点上你比孔圣更性情。如果让我投票,我要把至
2、圣的桂冠投给你,你比诸子百家更招人喜爱。你的目光也非常透视,把社会人心看穿。我们真的要学学你,善养浩然之气。2翻开孟子,面对亚圣,“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以及“善养吾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使我的思想“天人合一”。亚圣离我很远,远得踏遍历史,难觅他的行踪。亚圣离我很近,从一个村庄,到一本书,两千余年的儒家文明无处不打有他的烙印。亚圣虽游历各国,但仕途坎坷,抱负难以施展,还是与弟子们著书立说去吧。一本孟子,为中华两千年的文明划出了一根中轴线。与亚圣交谈,仁者之仁,智者之智,像一轮太阳,照亮我的天空。3走近大师,静静地聆听,耳畔响起历史悠远的回声;仰望大师,虔诚地叩问,
3、眼前立起哲人伟岸的身影。岁月的长河拍击汹涌,时间淘洗之后,经典定格在心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宏论掷地有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的豪言气贯长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的雄辩犀利藏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的心境明澈澄净;“养心莫善于寡欲”他的药方直指弊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的感慨响若警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理念叩击心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的睿智照亮苍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的爱憎山水呼应;“尽信书,不如无书”他的教导穿越时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仁义温暖苍生;“爱人者,人恒
4、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的智慧代代尊崇。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巨人,我们的亚圣!他登知识之顶峰,他集儒家之大成,他倡导王道、主张仁政、心系百姓,他立足民本、关注人性、反对战争他奔走呼号,用心绘制理想社会图景;他言辞铿锵,用爱呼唤和谐民生民情。深刻的思想是瑰宝,奇妙的文字是明灯,孟子的精神人格魅力无穷;是哲人,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政治家,孟子的知识境界堪称高峰。说不尽的孟子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后人一路挖掘,看到智慧布满前行的路程。“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通儒学经典,在百家学术中
5、独尊孔子。五十岁以后,他曾经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宋、滕、魏等君主,宣传他的“仁政”理论。六十五岁左右,他回到邹,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与弟子一起编成孟子,该书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他对儒家理论的新贡献是“性善论”。以此为理论基础,他在政治上倡导“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还特别重视“民”的作用,他强调人民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武力争霸天下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
6、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宣传“仁政”思想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毋斑毋途不要花白不要道路可,可以;以,凭借这样(做)却供养活着的人形容词,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名词,不吉利的事形容词,不幸,多指丧事,名词,杀人的人副词,更动词,施加动词,放动词,增加动词,夸大副词,仅、只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名词,价值形容词,正确动词,指打开粮仓,救
7、济百姓动词,发射动词,征发、派遣动词,花开动词,出发副词,尽名词,胜利动词,承受动词,胜利动词,超过形容词,优美的数词,sh,几、若干形容词,c,密名词,sh,数目、数量副词,shu,屡次动词,sh,计算名词,兵器名词,战争名词,军队名词,士兵介词,用介词,按照介词,凭借介词,把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并列介词,对于介词,到介词,比介词,在介词,跟,同代词,有的人连词,有时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不译第一个“之”,代百姓;第二个“之”,助词,的代词,指(称王)这件事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连词,表转折,然而打鼓穿为王、称王、统一天下种植归罪、归咎战争活着的人
8、;死去的人认真从事“是”为判断词“也,也”表判断“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宾结构省略宾语,“以”后省略了“之”)2何也(省略主语,“何”前省略了“此”)(三)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树之以桑(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桑树之”)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刺人而杀之何异”)(四)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未有之也”)(五)固定句式1邻国之民
9、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何也”,即“为什么”,表疑问)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意思是“有的人,有的人”,表并列陈述)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意思是“怎么样”,表疑问)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意思是“和相比,又有什么不同”,表比较)本文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课文主旨脉络梳理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能表现梁惠王对国家治理“尽心焉耳矣”的具体做法的一
10、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解析:A项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C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D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后的疑惑。B项“移民移粟”是具体做法。答案:B 2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自己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B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这样说比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蓄,使对方容易接受。C孟子用“弃甲曳兵走者、
11、五十步与百步走”等情况对比,让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D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解析:A项,“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错,本部分只是引出下文的“仁政”思想。答案:A二、阅读课文57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3下面各句中全都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谷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鱼鳖不可胜食也ABC D解析:是采取“不违农时”后的效果;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后的效果;是“数罟不入洿池”后
12、的效果。答案:B 4下面各句属于孟子认为要使“民加多”需要“教民”的一句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成功。答案:C 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5自然段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B第6自然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5自然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
13、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析:D项,“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错,“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是兵器。答案:D 1善用比喻说理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所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2论辩气势磅礴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294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