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年必修五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ppt导学课件(含答案) (共81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咬文嚼字 【人教版】2018年必修五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ppt导学课件含答案 共81张PPT 2018 必修 语文 ppt 课件 答案 81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第八课 咬文嚼字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进 入 课 堂5学业质量标准测评1经 典 晨 读经 典 晨 读客 至杜 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者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客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
2、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主旨感悟】诗的内容浅显易懂,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真挚、率真的友情。【艺术鉴赏】1诗中的情致理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
3、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机盎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
4、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不难想象,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2语言表达艺术。
5、“舍南舍北皆春水”,“皆”字表现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足见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言外之意: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学 习 目 标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2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课 前 预 习 1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等职务。(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四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美学等。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
7、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他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也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2了解背景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
8、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学,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这篇文章,指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他告诉人们:语言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大有讲究。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2掌握词义(1)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2)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3)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9、,都十分计较。(4)斩截:形容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5)因缘:缘分。(6)岑寂:寂静。(7)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8)婵娟:(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指月亮。(9)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10)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后来泛指写完著作。(11)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12)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13)点铁成金: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1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索然,
10、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15)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16)不即不离:多指对人或物的关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17)学富五车: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18)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19)自鸣得意:表示自己很得意(多含贬义)。(20)下乘:下品,下等。4积累熟语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如:千万不可把国学变成一种时尚,甚至变成商品,袭其皮毛,弃其精华,无异于。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
11、战斗。如:在3G牌照发放的时刻,整个WCDMA的产业链都为之振奋,一方面中国联通在紧张试验,时刻准备敲响WCDMA战斗钟声,另一方面设备制造厂商也纷纷,准备投入WCDMA竞标的战斗之中。进 入 课 堂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工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证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证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证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标题“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把题目换成“炼字”好不好?答:“咬文
12、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作者在这里去掉了它的“贬”的成分,吸取它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即在文学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作者在文中实际上不只是谈炼字和锤炼语言的问题,而且还重点谈到文学上思想感情和语言运用的关系问题,因此,把题目改为“炼字”并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2作者由例子开篇,有什么好处?答:作者由例子开篇,先举改得好的例子,进行分析;接着举出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与之相对照,发人深省。而且两个例子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就更加耐人寻味、非同
13、凡响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3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沫若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答: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4作者为了论证“咬文嚼字”的道理,列举了很多事例。这些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请找出这些例子并说说作者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所举例子证明的观点举郭沫若炼字改台词的例子说明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举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的例子说明文字的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举“推敲”的典故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举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句的
14、例子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举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 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 1本文认为为什么必须要咬文嚼字?如何咬文嚼字?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2作者举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和贾岛“推敲”的例子分别为了阐述什么道理?举郭沫若改台词一例,是为了说明“炼字”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能够增强感情色彩;举王若虚和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15、问题。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3文章中,针对韩愈替贾岛修改诗句中的“推敲”故事,作者说:“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你同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韩愈替贾岛改词的故事,作为文学佳话,历来被人们作为文人“炼字”的典范,而作者却提出质疑。作者认为,语言文字是要根据思想情感来锤炼的,如果抛开贾岛当时的心情及当时的环境只去推敲这两个字,显然是不妥的,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朱先生的分析评论本身
16、就是独立思考,“推敲”的故事流传久远,人们向来以为“敲”字比“推”字用得好,朱先生做学问,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分析得非常精细,言之有据。说明“敲”字有它的道理,它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4“推”和“敲”到底哪一个好,作者没有下定论,为什么?结论虽不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297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