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2017 2018 学年 高中语文 粤教版 必修 教学 第四 单元 17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第17课师说本课话题尊师一、从课本中积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二、从历史中积累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三、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隆师而亲
2、友。荀子2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 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4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一、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二、背景回放倡导尊师之道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
3、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三、相关知识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
4、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2文化常识(1)“巫医”指古代用巫术医术为人治病的人。即巫师和医师,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2)“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后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
5、不”通“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今之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师2而3道4之5传6其7于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孔子师郯子 师: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吾未
6、见其明也 明:高明的地方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表判断)(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现代汉语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2状语后置耻学于师(现代汉语语序:耻于师学)本文通过对从师学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阐述,批判了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从而鼓励大家多向老师学习,多向圣贤学习,要“不耻相师”。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问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
7、对比,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有天壤之别。B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得出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结论。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观点直接指向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同时也具有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D文段以“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批评了“而耻师焉”的谬误。解析:选BB项,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士大夫之族其智反不能及。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3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
8、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解析:选BB项,“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不是作者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的那样的老师。二、阅读课文第45段,回答问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列出举世公认的大圣人孔子从师的事实,并以此提出打破门派偏见的主张。B韩愈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C第4段全段都只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本文的论点
9、。解析:选CC项对第4段的总结不全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说明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解析:选CC项,“小学而大遗”是指在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1下定义,作结论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从这个定义出发,由“
10、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2对比论证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气,这样作者的观点也就不言自明了。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增强了说服力。 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席,只要你来过,你就必然要留下痕迹。如果没有韩愈,现代汉语词典里最少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同工异曲、兼收并蓄、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一发千钧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
11、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抹掉。韩愈堪称一代宗师。教授学生,这本来应该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为何,唐代的学者却以招收弟子为耻。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了唐朝,儒家却已经没有招收弟子的习惯了。所以柳宗元才说:“今之世,不闻有师。”好为人师今天还是一个时褒时贬的词语,总有一种当别人老师就是骄傲狂妄的味道。其实,好为人师,能够古道热肠,以师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韩愈为师,一方面不随俗浮沉、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所不为;一方面提携后人,关心学业,鼓励进步,“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他在师说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12、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在潮州开办学校,大兴教育之风,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有人统计,韩愈以前,潮州登进士第者只有三人,韩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进士第者一百七十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这样赞颂他:“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尊重知识是一种见识,爱护人才是一种修养,提携后人是一种道德。韩愈好为人师,成就了历史,成就了文风,也成就了自己。出河南孟县县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脚下,黄河岸边,紫金山阳坡,一代文宗韩昌黎安息在这里。韩公墓前的两株翠柏据言已有1 600年的历史,是后人专门从长安运来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驳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它们依然苍遒峥嵘,
13、挺拔不屈。但不知为何,却在墓之上,凭空生长出两棵枣树来。看枣树的姿态,也已上了年纪,并且不像专门栽种的。询问陵园的管理人员,果然他也不知道这两棵枣树到底生于何时,他只告诉我,反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的了。他还告诉我,两棵枣树,一棵结甜枣,一棵结酸枣。一棵甜枣,一棵酸枣,这是上苍赋予韩公的偈语吗?有人把他敬为一代文宗,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有人说他耿介忠诚,有人说他苦心经营;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单枪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一生和柳宗元是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崛酸涩,但他几
14、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还有很多诗文流于无聊我无言。无言中已到黄昏,夕阳照来,韩公墓一片金黄;微风轻拂,我听见树叶在“沙沙”作响(文章有删节)佳作赏析在中国文坛,人们关注韩愈的历来的是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和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韩愈对教育的贡献角度,歌颂和赞美韩愈。文章开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评价韩愈扭转唐代不正常的教育风气及其成就,结尾部分化实为虚,写韩墓的树,间接表达敬仰之情。写法独特,耐人寻味。(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32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