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2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2 WORD版含解析 2017 高考 语文 江苏 专版 二轮 复习 策略 讲义 古诗词 鉴赏 专题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二)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桂林道中作李商隐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余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注】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嘒嘒:蝉鸣声。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嘒嘒”表示蝉的叫声,“依依”是指依依不舍。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蝉以人的情感,它好像在对客居他乡的人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上,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寓情
2、于物(移情)。【答案】运用了寓情于物(移情)的手法。作者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作者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手法2分,分析3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注释中介绍了李商隐的不得志和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首联描写“无秋色”“有暮晖”之景,暮色夕阳自然引发诗人思乡之情。颔联中的“客”点明诗人寄居他乡,颈联中“独归”体现客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欲成西北望”直接表明思乡之情。【答案】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寂寞孤独和思念故乡的情感。(2分)“
3、无秋色”“有暮晖”隐含着一丝客居异乡的愁绪,“空余”“独归”等表现了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尾联“西北望”“鹧鸪飞”则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鉴赏】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本诗作于大中元年秋在桂林为郑亚的幕僚时。首联通过“无秋色”和“有暮晖”展现了当时的气候和天气,隐含着一丝客居异乡的愁绪。颔联运用了寓情于物的手法,将秋蝉赋予人的情感;在作者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颈联描写“村小”“沙平”的景色和“独归”的僧人,体现了作者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
4、情,鹧鸪的叫声充满离愁别绪,声音凄清,引发人们思念故乡之情。传说鹧鸪常南飞而不向北,这更增加作者寄居他乡的无限寂寞与孤独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3词的上阕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上阕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清晨来临,但室内的短烛还在燃烧,暗示蜡烛燃烧了一夜。后两句写春天来临,冬天的冰已经融化,暗示等待又是一年。从空间
5、上看,前两句先写室外,再写室内。后两句先写眼前,再写远处,眼前为实,远处为虚。【答案】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两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的特点。从空间上看,前两句由室外的晨光写到室内的残烛,后两句从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融冰;内外、上下、远近,布置巧妙。(时间特点2分,空间特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4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女为悦己者容”,但眼前“悦己者”并不在身边,闺中女子独守空房,孤单愁苦的心情折磨着她,“思君令人老”,女子“怯”是不敢看到镜中因相
6、思而憔悴的面容,终于鼓起勇气正视自己,进行妆扮,却又觉得愁苦不堪而停止了。【答案】表现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情绪2分,表现手法2分,阐释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词,是表达闺中之人对远人思念之情的词。词的上阕写景,没有突出人物。从清晨写起,写晨光照进了妆楼,楼中的蜡烛还在闪着荧荧的光,经过一夜的燃烧,蜡烛已经很短了。晨光与烛光相应,二者都呈现出暗淡的特色。接下来写晨风,晨风吹动窗帘,给人
7、“冷飕飕”的感觉,因为此时是初春时节,河面上还有“冰澌”随着流水流动。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飕飕”晨风更使人感受到无限凉意。上阕似在写景,但景中的暗淡、寒冷之意又似在表情,传递出女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凄凉。下阕先写女子晨起的打扮,一个“怯”字展示了女主人公害怕看到自己因思念而憔悴的面容,这是心理的描写。接着是描写动作,写她停下梳理头发的动作,自己的打扮又是为了给谁看呢,“悦己者”已经不在身边了,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的愁绪。最后写女主人公不会将心底的心思用诗词表达出来,只能两眼呆呆地看着镜子出神,此处应是“无声胜有声”,“凝眸”更能表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愁苦,这时她已经没有任何心思去想着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904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