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练习:第5课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练习:第5课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答案 2021 2022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课时 练习 荆轲刺 秦王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五荆轲刺秦王(45分钟50分)一、基础应用(3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B.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C.持千金之资币物币:财物D.前为谢曰谢:道歉,谢罪【解析】选C。币:礼品。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B.又前而为歌曰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D.士皆垂泪涕泣【解析】选A。A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
2、项是(3分)()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使毕使于前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解析】选D。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者(之)宾客”。B项,状语后置,应为“使于前毕使”。C项,判断句,“此也”为标志。4.下列对本文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道”,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本课“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中的“祖”就是“祖道”,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B.“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3、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中的“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C.“击筑”一词中的“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筑在战国时代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D.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解析】选D。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为荆轲送行时所有人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答案:(1)士皆瞋目发
4、尽上指冠(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6.下面是两副对联的上联,请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4分)(1)上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下联:_(2)上联:勒马黄河悲壮士下联: _【解析】本题考查对对联,除注意符合对联的一般特点外,还要注意题干提示“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从上联可以看出所写对象,根据对象特点组织语言即可。答案:(1)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2)挥戈易水哭将军【名师点拨】拟写对联的技巧(1)要善于联想。一是相似联想,即性质、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般适应于正对。如由“春晖”可以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二是相对联想,即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
5、联想,一般适应于反对。如由“浪费”联想到“节约”,由“可耻”联想到“光荣”。三是相关联想,即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上联“一代园丁乐”,由“园丁”联想到“桃李”,下联可拟为“九州桃李荣”;再如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由“做人”可以联想到“治学”,下联可拟为“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2)要善于化用。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来拟作对联。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10分)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讨。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
7、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7.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答:_答案: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并非刘向原有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5分)答:_答案:“因为受制于”句式杂糅,改为“受制于”;“商讨”搭配不当,改为“商榷”。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
8、、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423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秋姑娘3_苏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