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含答案 2014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中考 语文试卷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1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知识积累与运用(第1-7题,共26分))1. 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梦想启动未来,智慧创造精彩。2. 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答题。青春是一首歌,高(kng)而富有激情。青春是美好而短暂的,稍纵既逝,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青喜,珍爱生命,让它们更富有活力,当生命将要结束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地说,我们拥有过无与仑比的青春和最璀璨的人生。(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高(kng)_ 结束_(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_改为_,_改为_。3. 下面语句有语病,请改正。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快乐微行动,传递正能量
2、”的活动很有意义。修改意见:_。4.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无助,不怕,只要重燃希望就好;寂寞,不怕,只要调整心态就好;_,_,_。5. 仔细观察漫画寸步难行,写出它的含义。6. 古诗文默写。(1)温故而知新,_。(论语为政)(2)苔痕上阶绿,_。谈笑有鸿懦,_。(刘禹锡陋室铭)(3)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5)饮酒中表现陶渊明悠然自得的名句是:_,_。(6)过零丁洋中体现文天祥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7)古诗文中有很多抒发自信乐观情怀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7. 名著阅读。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
3、的分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摔到石头上,摔得粉碎。以上文段出自名著_,揭示了_道理。这部名著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_。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共8分))8.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好牡丹江人的精神家园,牡丹江晨报策划开展了“幸福城文明行做文明有礼的牡丹江人”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号召广大同学积极参与,争做文明少年。(1)请你为这次活动选择一条最恰当的宣传标语( )。A.保护环境,人人有责B.从小事做起,与文明握手C.为你我他,共建家园D.携手同行,和谐共处(2)身边小事折射文明之礼,作为文明少年的你会怎么做?请列举出三种做法。(3)傍晚
4、,小明在小区内看到老人们跳广场舞,说:“这帮老头老太太,又开始闹腾了!”小明说话很难听,你应该如何劝说他?三、阅读读理解及分析(第11-14题,共36分))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客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注释】郗超:人名。下文的“谢玄”“苻坚”,均为人名。问晋鼎:指篡夺晋室政权。梁、岐:地名。下文的“淮阴”,也为地名。间:私自,偷着。桓宣武:桓温东晋征西
5、大将军。履屐:这里指小事。元功:大功。举:成功,成就。先觉:有预见。(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郗超与谢玄不善善:_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叹: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3)郗超为什么赞同谢玄北讨?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从文中可以看出郗超是一个怎样的人?10. 阅读吃方便面等于喝油吗?,回答问题。吃方便面等于喝油吗?近日,CCTV4“中国新闻”栏目称“吃方便面等于喝油”,情况确实如此吗?为了弄清油炸方便面究竟隐藏多少油脂,有关人员进行了实验。实验员首先将方便面捏碎放入烧瓶中,随后在烧瓶中加入适量的石油醚溶剂,萃取出20毫升油,重约15克。对此,实验人
6、员表示,这些只是方便面面饼中所含的油,还不包括调料包中的油。买验结论是,一包油炸方便面的含油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油量,吃方便面等于喝油并不夸张。上海华东医院主任营养师陈霞飞表示,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科学性,方便面的确含油量很高,阅读包装上的食品标签就能知道。以某品牌一款红烧牛肉味油炸方便面为例,一包129克的方便面,105克的面饼中含有20克脂肪,24克的调料包中含有11.7克脂肪。陈霞飞指出,这里写的脂肪其实就是油脂,也就是说,连汤带面吃一袋方便面会吃进31.7克的油脂。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烹调用油应该控制在2530克。可以说,吃这样一包方便面,一天的用油量就超标了。油炸方便面
7、含油量高,那么非油炸方便面含油量如何呢?阅读同品牌一款红烧牛肉味非油炸方便面的食品标签后发现,包装注明每100克产品含脂肪8.6克,可以说这包面饼75克、配料23克的万便面,含油量约等于8.6克,确实远低于相同味道的油炸方便面。对此,陈霞飞表示,非油炸方便面相对健康,但也不能多吃,无论油炸还是非油炸,万便面只可用于就餐不便时补充能量,不能提供足够营养。实在想吃时,最好用锅煮,每次只放料包的13,再加些青菜、鸡蛋、肉类,且最好不要喝汤。(选自牡丹江晨报)(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方便面B.方便面营养差 C.吃方便面等于喝油吗?D.方便面含油量高,最好少吃(2)
8、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第段中加点词语“相对”能否删掉,为什么?(4)生活中,我们要科学饮食。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11. 阅读人生需要自我雕琢,回答问题。人生需要自我雕琢宋阿芬漳浦天福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自我雕琢”为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回顾历史,纵观世相。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走进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
9、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备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_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由此可见,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十分重要。自我雕琢需要静心。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自我雕琢需要恒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李时
10、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查本芏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自我雕琢需要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自我提升,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人生
11、需要自我雕琢,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请结合第段论证的主要内容个,补写一个事实论据。(4)选文第段画线句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5)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12. 阅读瓜香不减来时路,回答问题。瓜香不减来时路张猛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又是一年果红瓜香。每当从卖瓜的摊前车旁走过,那缕来自大地的清香便会钻入肺腑,叫人口舌生津。那一声声熟悉的叫卖会拦住你匆匆而去的脚步,让我们循着地气向着乡土做一次深情的回眸。乡间8月,正是香瓜开园的时候,爷爷便带着我走上那条林长草丰的沙土公路。相距或远
12、或近的路旁就会有一筐筐粘着泥土带着芬芳的瓜摆在绿阴下,等待那颠簸往来的汽车。卖瓜的都是熟稔的乡亲,看到领孙子的爷爷隔着很远便喊:“九叔,快过来吃瓜啊!”听到这令人怦然心动的声音,我便跟在爷爷身后一步步蹭过去,羞涩地接过瓜,洗也不洗就咔嚓咔嚓地大快朵颐。儿时乡村清贫,过秋儿买瓜的时候不多。古诗虽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但嘴馋胆大的孩子还是禁不住那甘甜的诱惑去偷瓜,既为了解馋,也为了寻求一份刺激。我也曾是偷瓜孩子中的一员。在骄阳似火瞌睡连连的午后,三五个小孩便鬼鬼祟祟地钻进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我们猫着腰,拨开茂密刺人的玉米叶子,屏气凝神地摸向瓜地。到了瓜秧匍匐的开阔处,前面的孩子悄悄趴下去,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