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寓言四则 (共36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寓言四则 共36张PPT 2018 年秋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课件 22 寓言 四则 36 PPT
- 资源描述:
-
1、22寓言四则人教版走近作者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为“世界四大寓言家”。其作品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秦王嬴政幼年即位,令其继任相国,尊称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仆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穆公同时。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虚无为。主题解说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记叙了自命不凡的赫耳
2、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被蜘蛛吃掉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一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一定要详察弄清其真相,不要轻信、轻传。杞人忧天: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结构图解疑难探究师:试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生甲:赫耳墨斯的性格: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了他爱慕虚荣的性格;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又
3、笑着问赫拉的值多少钱。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现他自以为是的性格;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生乙:蚊子的性格: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的话,表现出它到死才明白自己的缺点。师: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生:文中那个好心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4、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他人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赫bjiogij杞zhngchcdosh挖掘井待,等到使知道无,没有行动,活动告知,开导天刚亮的时候;知道第二人称代词,你好像,如果伤害诬蔑别人使受损害4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用拟人化的_作主人公,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作者是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_。(3)吕氏春秋,又称_,先秦_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_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植物或动物伊索寓言伊索吕览杂家吕不韦5语言运用给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_
5、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_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_是用爪子抓_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_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_:“。?,。!”6语言运用观看右面的一幅漫画,回答问题。(1)成语典故:_(2)寓意: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对牛弹琴(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打水浇田派讲述不如8选出“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树和喜鹊_人教部编版(2016) (6).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