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 2017 2018 学年 人教版 语文 必修 课件 10 游褒禅山记第 课时
- 资源描述:
-
1、语 文必修 人教版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课前预习2课内动脑3课外认真课 前 预 习十分之一不平常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到达,达到地步求学的人。2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往往有得,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2)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课 内 动 脑1辨别下面的
2、特殊句式类型(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此余之所得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6)有碑仆道()(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8)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我的见解:(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判断句(5)省略句(6)省略句(7)状语后置句(8)状语后置句(9)省略句2王安石在随众出洞之后,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与其前行会遭遇未知的危险,不如及早返回。做学问亦如此,如果不辨
3、明方向与结果,一味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我的见解:(示例1)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从探幽寻胜本身来讲,深入洞内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深入洞内,就探寻不到更奇妙的景观。如果从生命意识上来讲,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如果继续深入洞中会有人身危险,那么还是不要继续深入为宜。(示例2)如果要说到做学问,“蛮干”当然不行,文章作者并没有谈及“蛮干”的问题,作者只是想说“有志”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有志”固然重要,但是不顾客观的“力”与“物”的条件,就硬来、乱来,是会遭到失败的。3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
4、联系上思考)我的见解: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
5、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4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我的见解:“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
6、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5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我的见解: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
7、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课 外 认 真东方的弯道如彩虹一考生“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这是千年前阿房宫的再现。廊腰缦回,移步换景,这是东方的审美,也是东方的哲学。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坚强,无论多么曲折的道路,只要是认定的方向,就会一直走下去。在奴隶社会末期的战国,商鞅开始了全面的变法,让窝在西边一角的秦国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