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6:第11课 师说 WORD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6:第11课 师说 WORD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学 设计 16 11 WORD
- 资源描述:
-
1、师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及其思想;2积累相关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
2、闲职,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年),新皇帝(唐宪宗)即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即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
3、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动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奖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次“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2解题。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
4、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3写作背景。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作者借师说一文抨击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4学生听读课文,
5、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5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6学生诵读文本,注意句读,培养语感。7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明确: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是故(无今无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先论述了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既摆出古人从师的事实,又论证了从师学习不分少长的原因。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剖析了当时社会从师学习有“古今”“少长”“贵贱”之别的现象和原因,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然后引用了古代孔子的言行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最后一段,引用当时李蟠的例子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课文结构】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
6、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第1层(第12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第2层(第34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第3层(第57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7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1层(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第2层(第4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