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之疯狂专练30 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之疯狂专练30 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 WORD版含解析 2018 高考 语
- 资源描述:
-
1、疯狂专练30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山西吕梁2018届阶段测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
2、”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
4、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的作
5、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B.“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C.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解析】“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我认为”。【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
6、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B.文章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C.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的原因。D.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解析】“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错,第二段“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B.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
7、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C.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解析】“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说法不准确,“原来如此”应是回归母源之后产生的醒悟。【答案】C古诗词二、(河北承德实验中学2018届期中考试)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登 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
8、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4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981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1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题型5 简答题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