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7: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7: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教学 设计 17 10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为了掌握本文
2、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
3、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齐声背
4、诵和图片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异同做铺垫,温故而知新。二、整体感知1.解题同学们,请把书翻到35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褒禅山记(板书)也是一篇游记。我们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写的。设计意图:故意漏说“游”字,一为激趣,一为激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不同。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1)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男生读一、四段,女生读二、三段,齐读第五段),并思考:A.本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短的话加以概括。(每句不超过8个字)(点名提问)B课文哪些地方写到褒禅山的美景?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5、点名提问)明确:A.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第5段同游者谁B. “有泉侧出”“其见愈奇”3.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风光图片。4.小结本文写到褒禅山美景的地方很少,可见作者写作的侧重点并不在这里,而重在写游山过程中的感受。三、研读探究(一)研读第一、四两段1.研读探讨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本段共六句话(提醒学生在书上标注序号),请梳理一下:褒禅山有几个名字?各对应文中哪些句子?(点名提问)明确:褒禅山华山花山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2)教师设疑:第一段六句话中,第4句话明显不通,这个山洞到底是“华山洞”,还是“华阳洞”?你怎么看?(点名提问
6、)明确:抓住文中“所谓”二字可知,这是人们的讹传,这是别人说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见作者谨慎采取别人的说法的严谨的态度。(多媒体展示华阳洞图片加以印证,教师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出表率。)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教师设疑:第3句话与山名无关,似可删去。你怎么看?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印证上一步的结论。(3)请学生翻译第4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重点讲析“以”“名”的用法、意义和“阳”字的文化内涵,并以此迁移到第2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中“舍”“名”“之”“以”等的用法和意义。(多媒体展示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再塑生命的人(共9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