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1 劝学(节选)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1 劝学节选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2020 2021 学年 高中语文 单元 获得 教养 途径 问题 探讨 劝学 节选 练习
- 资源描述:
-
1、劝学(节选)一、读准字音木直中绳()以为轮()槁暴() 参省()()跂而望矣() 舟楫()跬步() 骐骥()()驽马()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蛇鳝()答案zhngrupcnxngqjkuqjnqilushn二、辨识通假(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1)“”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知”同“智”(4)“生”同“性”,天赋,资质三、一词多义(1)绝(2)假(3)强(4)利(5)闻(6)而(7)焉(8)于(1)动词,横渡/动词,消失/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形容词,到了极点/副词,
2、极、非常(2)动词,凭借/动词,借给/动词,假装(3)形容词,强健、强壮/形容词,弓有力(4)形容词,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意动用法,以为利(5)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见(6)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7)兼词,于之,从这里/句末语气词,了/疑问代词,哪里(8)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向/介词,到四、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4)木直中绳,以为轮 ()_(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3、)_(6)登高而招 ()_(7)积善成德 ()_(8)用心一也 ()_答案(1)名词作动词游泳(2)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3)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形容词作名词高处(7)形容词作名词善行(8)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五、古今异义(1)以为轮古义:_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4)用心一也古义:_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答案(1)把制成。(2)广博地学习。(3)鸟兽的爪子和牙齿。(4)两个词,因为心思。(5)藏身。六、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译文:_(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_(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_(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_(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_(7)木直中绳,以为轮。 ()译文:_(8)无以至千里。 ()译文:_答案(1)判断句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啊。(2)判断句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
5、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判断句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藏身的地方,这是因为心思浮躁。(4)状语后置句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5)状语后置句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6)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7)省略句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8)固定句式没有用来远达千里的方法。修养的人。为:冻结成。木直中(zhn)绳:中,合于。(ru)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连词,即使。复:再。挺: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也”,判断句式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的范围广。顺风而呼:而,
6、连词,表修饰关系。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彰:清楚。假:凭借,利用。舆(y):车。利足:脚走得快。致:达到。舟楫(j):船只。楫,桨。能:善,会。水:游泳,名词作动词。绝:横渡。生(xn):同骐骥(q j):良马。驽(n)马:劣马。功:成功。锲(qi):用刀雕刻。 镂(lu):雕刻。一:专一。跪:脚。螯(o):钳夹。 资料链接集“诸子大成”的儒学代表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者。贡献: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
7、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着不同的看法。并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荀子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门
8、人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仪,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因而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尚贤使能”“开源节流”等主张。其中天论性恶解蔽劝学诸篇可细读。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文本鉴赏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
9、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答案学不可以已积累、坚持、专心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_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二、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文章的第二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述层次是怎样的?_答案(1)第二段着重论证了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
10、。(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论述层次: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摆正“学”和“思”的关系;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得出结论。三、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几个层次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_答案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4荀子在劝学(节选)篇中谈到了多种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_答案观点一:荀子认为:人因为感知器官作用的限制而使自身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了很
11、大的局限。因此,人要充分发挥这些能力,就必须学会善于利用自然,以增强人的感知器官的功能。在学习中只有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发挥各种学习条件的综合作用,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智能。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观点二:锲而不舍,就是要“积久”。“积久”强调时间的延续,“坚持就是胜利”是耳熟能详、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折射出“积久”之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说明了就算你天资聪颖,弃而不学,也将一事无成;即使你天资欠缺,笨鸟先飞,成就也可卓越
1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善始善终,结果达到全面而又纯粹的境界。不然,中途易辙,往往于事不利。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正反对比,增强说理的分量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做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后者“用心躁”。鲜明的对比,反复地论证,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分量。2写法指导对比论证“四注意”对比论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将问题正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的论证方法。运用对比论证的方
13、法,能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能使观点更鲜明。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比要鲜明、具体。第二,对比对象要有可比点。对比的各方必须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才能进行对比。如果两种事物间没有可比性,就没有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论点的目的。第三,要两两相对,对比均衡,眉目清楚,紧扣双方的对比点举例分析。当然,有时为了突出正面的需要,正面例子可以多举几个。第四,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386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