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3

类型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总复习配套课件:4.1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224975
  • 上传时间:2025-11-18
  • 格式:PPT
  • 页数:73
  • 大小:3.84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总复习配套课件:4.1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福建省 长泰县 第二 中学 2015 高考 语文 人教 通用版 复习 配套 课件 4.1 论述 文本
    资源描述:

    1、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体验高考真题 解读阅读本质zX.x.K一、(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来源:学科网ZXXK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2、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

    3、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

    4、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

    5、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

    6、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解析】选A。本题重点考查正确理解文中句子意思的能力。A项,与第一段内容相符。B项,句子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看原文第二段“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

    7、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C项,句子有些内容是无中生有。“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原文没有提到,第三段原文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D项,句子“于是”后面的内容,并不是前文引起的。见原文第四段“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和第三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8、()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与原文第六段内容意思相同。A项,句子的严谨度不够,漏掉了很重要的修饰语关键词。根据第五段,生活在乡土社会中,并非“没有隔阂”,而是“

    9、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获得的也不是“从心所欲”的自由,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B项,强加因果。“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在原文中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D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中的“远胜于”三个字,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

    10、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解析】选B。本题重点考查全面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大意的能力。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这句话概括得比较牵强,原文第七段中说“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二、(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

    11、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

    12、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13、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

    14、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

    15、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

    16、息的能力。原文“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是说“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而不是说“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D.中国艺术的理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

    17、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推论结果“才能读出更多新意”错。作者并不是说“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而强调的是“富于暗示”的语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D

    18、.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中是说“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选项中“无法靠”违反原意。另外,文中并没有说中国哲学家对语言作用的排斥。三、(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

    19、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

    20、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

    21、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

    22、的。(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

    23、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选项信息所在原文的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想探究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问题。A项是说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有争论就需探讨,应属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B项,虽然说的也属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但原文说的是事实,没有假设;C项,是说古书不能印证老子,需写此文探究,也属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D项,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所以作者要写作本文探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

    24、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根据选项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做出判断。具体分析如下:A项,由原文第三段可知,A项与原文表意相同;B项,由原文第四段“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也就是不

    25、会晚于战国早期”得出结论;C项,由原文第五段“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得出结论;D项,“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错,文中只是朱熹的推断而并不一定是事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

    26、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解题时应根据选项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做出判断。A项,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及黄帝书上的材料等分别是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和古书上的材料;B项,此项由原文三、四段信息整合可得出;C项,原文是“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C项却说“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有区别。“与

    27、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在文中找不到证据;D项,“论语引用老子zX.x.K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见原文最后一段。“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因为学问上有关联,得出大概这个结论还是有道理的。【考纲点击】最新考试说明规定:阅读论述类文本。重点考查以下几种能力: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研究】1.考查重点理解部分侧重于对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也涉及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28、;分析综合部分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考查的频率较高,也会涉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近年来较少考查2.命题形式命题形式稳定,设题不是照搬原文或对于原文进行简单改造,而是着眼复杂信息的处理,对有一定跨度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对信息的转述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题型题量和分值稳定,近两年均为3个客观单选题,每小题3分3.选材特点(1)取材范围广泛。选文往往涉及哲学、建筑学、历史、文化、伦理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2013年考查费孝通的乡土本色属于社会伦理范畴,2012年考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涉及哲学范畴,而2011年考查的中国

    29、建筑的“文法”则为梁思成的建筑学论文(2)文化色彩浓厚。选文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科学领域著名的研究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备考策略】1.提升读懂文本的能力养成根据关键内容(题目、重点词句)把握观点,分析观点与材料关系,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习惯2.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1)把握关键信息。阅读时抓住与题目各项相关的信息。不可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应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2)熟悉错题规律。设错规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无中生有、主次颠倒、断章取义、因果混乱、混淆充要条件、混淆程度深浅、答非所问等(3)明辨选项转述。大多数

    30、的选项都是对文章内容的要点和文中涉及观点态度的转述。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等论述类文本阅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读懂”文本的问题,“整体阅读,限时读懂”的能力是复习备考急需提升的能力。如果能在考场所限定的时间内整体上把握文本,就可以大大提升做题的效率,事半功倍。一、明确题目,预测内容论述类文本的题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2013年湖北卷的乡土本色,由这一题目可知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乡土文化,文章针对此话题展开论述。【点拨】二、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章,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等表达观点的语句上,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材料来证

    31、明观点等。如2013年湖北卷论述类文本第一遍阅读可以明确第一段中“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为中心观点,然后运用材料论证该观点。三、抓住关键,提炼段意在明确观点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要再认真阅读各个段落,概括各段段意,看这些内容是如何论证观点的。概括时要抓住各段的关键词句,同时分析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这种概括分析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是应该与阅读同步进行的,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体现段落内容大意的关键语句。如2012年湖北卷的哲学论文,论文第二段的首句“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是本段的中心句,此段上承第一段具体分析中国哲学著作没有联系,下

    32、启第三段对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论述。四、连接各段,理清思路根据对于各段内容大意的把握,结合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理顺文章思路,理清思路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必需过程。阅读过程中除了标示含有观点和中心内容的语句外,还要标画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的词句甚至段落,关注如关联词、指代性词语、过渡句,将这些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如乡土本色第一段首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是本段中心句,也是本文的观点句。而第二段首句“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上承第一段,点明本段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乡土性的表现。第三段的结尾句“

    33、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总结该段引出下面几段,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乡土性的表现及其局限性。最后一段结论句点明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总结全文。五、针对设题,标画信息加快阅读速度还有一个好的习惯,即在阅读时把可能会设题的相关信息标画出来。阅读乡土本色第二段时如果注意首句和第二句就可以较快地判断出第1题的B项属于强加因果。【点拨】容易设题的信息(1)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4)重要

    34、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5)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6)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解读探究】【文章示例】阅读下面文章,依据上面所讲方法,完成对下文的赏析和理解。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王一川 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称得上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影片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

    35、纳,可看到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二是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三是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从这点上说,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第一重景观: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细致描摹个体日常生活流,颇有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个人的平常性,生活困境的求解性。其主要创作方法或手段在于回退法,就是尽力回退到不加修饰的日常生活事件状况中。如破冰以儿子对父亲的追怀口吻,讲述一位功勋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由于他默然地长期坚持和忍受,后来竟然获得了神奇的意义亲手培养出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值得重视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把叙述重心放在这位教练

    36、的平常模样上:他如何窝囊而又好胜、无能而又坚持、不顾小家而只顾大家等等。但最终却明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第二重景观: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也可称为温情现实主义电影)。它一面注重个体的日常生活困境描摹,同时又注意以诗情镜头去淡化并加以拯救。这里突出的是生活诗情在困境中的现实性呈现。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某种意味。其主要特征有:生活空间的流动性,个人生活的困境性及生活困境中的诗情呈现。三峡好人是这方面的佳作。它通过山西挖煤民工韩三明和护士沈红分别来到三峡寻找前妻和丈夫的过程,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充满风险而又不失温馨的日常生活,使影片透露出生活困境中

    37、的一缕诗意。全片以朴实的语言传达底层小人物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影片中的飞碟在大白天从空中飞过、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火箭直冲云霄之类的“超现实主义”镜头,给人一种荒诞之感,但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第三重景观:奇观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它所专注的不再是个体日常生活,而是由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共在而交织成的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其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社会生活困境的可解性。这方面的作品有天下无贼和唐山大地震等。唐山大地震呈现的李元妮一家在唐山大地震中经

    38、历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巨变过程,产生了强烈的感动效果与心理冲击力。特别是再现巨灾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可以带给观众剧烈的视听觉摇撼和心灵震动。影片叙述的真正重心在于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上,这才是这部奇观电影试图抵达的电影美学极限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层面的现实主义电影彼此往往相互交叉和渗透,例如,千钧一发实际上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的平常性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奇观性相互揉捏在一起了,锡林郭勒汶川则相当于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三层面都交融到一起了。【整体剖析】1.根据标题,预测内容。根据题目可知,本文的论述话题是,由此预测本文应该是介绍。2.快速

    39、阅读,把握大意。通过快速阅读文章,根据首段的观点语句可知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观点是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纳的三个层面来说的,这三个层面分别是,。3.抓住关键,提炼段意。通过抓住各段的关键语句,可推知各段的大意。(1)根据第一段结论句“从这点上说,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可知,该段总体上提出了_的观点。(2)根据第二段的中心句“第一重景观:日常现实主义电影”以及该段的“其主要特征有”“其主要创作方法或手段”等关键语句可知,该段主要论述了_。(3)根据第三、四段的中心句“第二重景观: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也可称为温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其主要特征有”可知,这

    40、两段主要论述了_。(4)根据第五段的中心句“第三重景观:奇观现实主义电影”和“其突出特征在于”可知,该段主要论述了_。(5)根据第六段的中心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层面的现实主义电影彼此往往相互交叉和渗透”可知,该段是_,也进一步深化中心观点。4.连接各段,理清思路。连接各段内容可知,本文采用了的结构形式,举例论述了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以及特征,思路明确,层次清晰。5.针对设题,标画信息。阅读第一段时“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一句中“”这一特别强调的时间信息应该注意;而“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以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这些重要概念信息也要掌握准确。【自我核对】1.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个特点 2.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的三重景观 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 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 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 3.(1)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2)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及其创作方法和特征(3)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及其特征(4)奇观现实主义电影及其特征(5)总结 4.总分总 5.特别是过去五年 诗情现实主义电影 奇观现实主义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总复习配套课件:4.1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4975.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最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最新).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易错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易错题).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新).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通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通用).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必刷】.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必刷】.docx
  • 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夺冠系列】.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夺冠系列】.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夺冠】.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夺冠】.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河南省南阳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基础+提升】.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基础+提升】.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名校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名校卷】.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名师系列】.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名师系列】.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各地真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各地真题】.docx
  • 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数学试题.doc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数学试题.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历年真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历年真题】.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典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典优】.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通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通用】.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全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答案【全优】.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考点梳理).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考点梳理).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网校专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网校专用).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精品).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精品).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有一套).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有一套).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易错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易错题).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必刷).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必刷).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夺冠).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夺冠).docx
  • 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新人教A版.doc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新人教A版.doc
  • 河南省南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数学上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理.doc河南省南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数学上期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理.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夺冠系列).docx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及完整答案(夺冠系列).docx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