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教案必修1 10 短新闻两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教案必修1 10 短新闻两篇 天津市 中学 高中语文 教案 必修 新闻
- 资源描述:
-
1、短新闻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新闻知识,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法,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幻灯片、视频(香港回归纪录片)一、新课导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都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据了解,在有关
2、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二、课文讲解(一)复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和一个“”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短:消息要求短。快:时效性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消息的强是
3、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4.消息的结构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二)感悟:播放香港
4、回归视频(三)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2.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明确: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
5、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
6、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法,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品中的细
7、节描写,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时数】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刚刚学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在选材方面特别新颖,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的美国也引起极大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
8、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三、课文讲解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
9、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2.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
10、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4.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明确:“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5.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呢?明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恐怖以及法西斯的暴行。6.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明确:一开始,作者就通过震撼人心的议论写出了布热金卡这个地方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资料,介
11、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这些地方多么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7.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
12、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四、总结历史不断发展,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附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
13、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