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 3 杜甫诗五首 登岳阳楼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 杜甫诗五首 登岳阳楼 WORD版含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教材分析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6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学情分析上课班级是普通教学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所以教学前必须要求认真预习,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方法并给以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2、知识与能力目标1.背诵全诗。2. 诵读诗歌,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写景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意境题的解题方法。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过程与方法目标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2.拓展阅读,运用炼字的解题方法解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鉴赏诗歌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把握诗歌主题。教学难点壮景写悲情的手法的理解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中国诗
3、歌的灿烂星空有伟大的双子星座,一颗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一颗是杜甫,他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杜甫晚年太苦了,他本来在成都度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时光,但是好友严武、高适相继去世,蜀中又大乱,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辗转飘零到洞庭湖,这时杜甫已56岁,岁数虽然不大,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左胳膊麻痹,右耳朵聋了,还得了老肺病。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了登岳阳楼。想不到两年后的冬天,他就在一条小船里永远停止了歌唱。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杜甫在这里,见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以前学过,理解诗歌,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今天
4、,我们要继续以此为指导,更重要的是,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说,进入诗歌的境界,依据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二、朗读背诵 (指名两名同学背,纠正错误,再齐背)三、置身诗境(谈话讨论)(一)何为诗境:【讲解】理解诗歌,我们要置身于诗境,这个诗境,就是诗歌的境界。你觉得诗境应包含哪些方面?【明确】(1)意境(意象)(2)个人处境(知人)(3)社会环境(论世)(4)心境(二)确认诗境:【追问】作者写这四境的诗句分别是什么?【明确】(1)意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个人处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社会环境:戎马关山北(4)心境:凭轩涕泗流四、缘景明情(分四组
5、讨论)1.出示问题:(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意境题的答法: 总(两个形容词)境 分(描述或列举)法:手法意:情理(2)关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你是否同意?(知人论世)(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字”能否改为“信”?为什么?(释意思,明特点,说情感)(4)结合注释来看,“戎马关山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环境?“凭轩涕泗流”是从什么角度写人的?表现了怎样的心境?2.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5分钟3.交流意见:(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
6、(境)吴、楚两地分别向东向南裂开,天地日夜漂浮在洞庭湖上的情景,(法)以动写静,又用夸张、想象,映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一方面显示出洞庭湖的气势的磅礴与景观的壮阔,表现出对洞庭湖的礼赞,另一方面也给人以大地分裂、湖泊动荡的不安感,不禁让读者想到唐王朝国家分裂、动荡的局势,想到个人的孤单飘零的处境,因此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从而自然引出下文对自己亲朋无音讯、老病有孤舟的孤单飘零之感。【追问】能否改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为什么?【明确】写(境)云气从洞庭湖上蒸腾而起,波浪好像在撼动着岳阳城,(法)也是以动写静,兼用夸张、想象、映衬,同样表现出磅礴、壮阔的气势
7、,(意)但是撼动岳阳成和分裂吴楚、浮动天地相比,气势小了许多,且语意略显肤浅,表现不出内心的悲苦与忧伤,与全篇所表现的悲情不符,且与下文的亲朋无音讯、老病有孤舟不能很好地衔接。(2)关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你是否同意?(知人论世)【明确】此处既可理解为喜,也可理解为悲。作者早闻洞庭盛名,如今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初登岳阳楼,可能会喜悦。而后触景生情,生发悲慨,这里的喜不仅引发了下文的悲,也衬托了下文的悲,使之更加深重。但如果知人论世来看,作者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壮志未酬,山河破碎,国家前途渺茫,百感交集,本是以登楼来纾解心中愁怨,而眼前景、心中事,
8、使之更生悲情。从这个角度理解也是可以的。两个比较起来看,如将第一联的意思理解为“悲”,诗意显得更为深沉。(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字”能否改为“信”?为什么?(释意思,明特点,说情感)【明确】不妥,“无一字”即一个字的音讯都没有,用夸张,“无一信”指音讯全无,属于客观表现,两者相比,前者更能体现诗人处境的艰难。【追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写无依无靠、孤苦飘零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36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9、精神的三间小屋 (共14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