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四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四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 临沂 第二 十四 中学 2016 届高三 上学 10 月月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 卷 (阅读题 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
2、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
3、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
4、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
5、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
6、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
7、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热能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
8、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9、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
10、,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
11、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注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消:病名,即糖尿病。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B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 C以时视事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D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
12、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B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C 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D 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
13、复刘姓汉室的机会。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8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9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
14、句是“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胜。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乙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他私下跟我说:“将来找不到工作,我就开个幼儿园,我一定带着孩子们好好玩。”我说:“太好了。”我是男孩母亲,特别希望男生投身教师行列,让男孩躲开点儿脂粉气。我正畅想未来的幼儿园园长如何改变男童面貌,他接着说,上学以后,该洗的衣物他一直打包寄家,母亲洗完再寄回来。我摇摇头,不好说什么。见我摇头,他龇牙笑,有些不好意思。他大一是班长
15、,大二是中文系学生会副主席,大三有望成为学生会主席。大二学期末有了新情况。绥化学院尝试实习支教,2007年秋季开学,第一批实习生进驻各县区乡村中小学。我在校园遇到他,他说已经报名,正在接受岗前培训,是去是留还有些犹豫。我说:“换了我,我会下去锻炼,得到的东西肯定更多。”他下去了,去的地方是乡中学。鼎盛时期,那所中学学生超千,现在不足五百。这些年教师队伍老化,有些孩子到城里读书,有的孩子辍学了。校方分派他当初一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走马上任第一天,他还在睡梦中,听见窗外叽叽喳喳,抬眼望去,窗户上挤了一群小脑瓜,他睡意全无。听说从城里来了新老师,天还没大亮,学生就到齐了,近的几里路,远的
16、几十里。从那以后,他每天五点起床,六点半准时进教室。两个班七十三个学生,一半以上的学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他最先准备的授课计划全被打乱。课余时间,他教这些学生汉语拼音,也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帮基础差的。一个月后,在五校联合模拟测试中,他的两个班语文成绩名列前茅,他还因此获得了校长颁发的三十元奖金。有一次,他正激情满怀讲流沙河的诗作理想,一个男生举手说:“老师,我要出外头去。”他问:“为什么?”学生低下头,不做声。他接着讲课。学生再次举手:“老师,我要出外头去!”他问:“为什么?你怎么了?”学生还是不肯说。课堂被频频打断,他有些不快。正要批评学生几句,下课铃响,那个男生冲出教室。回到办公室说起此事,同
17、事哈哈大笑,跟他讲:“出外头”是方言,意思是上厕所,他耽误了人家孩子。他每天也要“出外头”,学校公厕离宿舍挺远。到了冬天,天黑得早,黑灯瞎火,寒风刺骨,这个过程很是艰辛。乡中学一共去了四个支教生,两男两女,他们得自己做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傻眼。好在用电饭锅焖饭他还会,凭这点功底他当起了厨子,一来二去学会炒菜,成为大厨。以前,公寓离图书馆只有几百米,他很少去。支教那段时间,乡下离学校百里之遥,每次回乡下,他都要背几本图书馆的藏书。学生以为他会一直陪着他们,课上读书课下踢球,离别想必艰难,很多实习生讲到这里就激动。他没说细节,只是嘱咐学生:“不论发生了什么事,你们都要继续读书,一定要读下
18、去。”实习归来,我没问他收获多少,那应该是一个大大的行囊。我也没问,该洗的衣物是不是还往家里寄,没必要问了。毕业后,他在长春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学校条件相当好。两年以后,在人人网上相遇,他跟我说:“想去吉林孤儿学校当老师。学校在郊区,条件也不好,但那里更需要我。”我问:“你父母的意见呢?”“他们不同意我的想法,后来尊重了我。他们有哥哥照顾,我现在无牵无挂,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这个做法有点儿傻。”“母亲也这么说。”“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选择。”“我原来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几年不见,不知道他的计划是否如愿。有这个想法,已经让我刮目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19、 )(5分)A他从班长到学生会副主席,前途无量,所以对去不去支教这个问题的犹豫,就使得人物更加真实,有血有肉。B小说中的“我”希望自己儿子的老师是男老师,“我”的自私和他的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从“包裹”到“行囊”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追求虚荣,乐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主义者的成长,积极向上,给人希望。D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他”的故事,一是因为“我”是他的老师,亲眼看到了他的变化;二是第一人称更让人觉得亲切。E正是支教的经历,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使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喜欢的事。(2)试分析小说中的“他”这一人物形象。(6分) (3)“
20、实习归来,我没问他收获多少,那应该是一个大大的行囊”,这个大大的行囊里都有什么?(6分) (4)文中的“他”说自己“我原来就是个理想主义者”,你同意吗?结合小说谈谈你对理想主义的看法。(8分) 四、 实用类类文本阅读(25分)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90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