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必修五教学设计:5.3.2《渔父》(苏教版必修5).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渔父 山东省 临清 11 12 学年 语文 必修 教学 设计 5.3 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语文 编写人 杨霞 审稿人 程仁华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2能力目标: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
2、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难点: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教师
3、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
4、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设计意图:以名著、名句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三)知识介绍 见学案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自读课文,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正音:憔qio槁go父f闾l浊zhu滞zh淈g餔b歠chu汶mn皓ho莞wn枻y濯zhu 正句读:(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
5、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探究二: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具体内容: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014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