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16课过小孤山大孤山2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年高 语文 第四 单元 创造 形象 诗文 有别 16 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 新人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 资源描述:
-
1、第16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内 容 备 注教学目标: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重点难点: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李思训画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
2、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提问:诗歌塑造小姑这一形象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的? (讨论分析,明确:诗歌语言含蓄凝练) 这是诗歌所创造的大小孤山的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陆游在散文中又是如何塑造大小孤山形象的。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详见学法大视野P10,写作背景详见教材注释或学法大视野P70)三、题解: 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与江西彭泽县
3、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小孤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传说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
4、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四、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1、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2、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五、分析课文1、 第一段 (1)本段写何处之景? 烽火矶 (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4)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2、第二段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丰富了作品
5、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6、,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3、第三段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的是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各个景点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各处景物千姿百态,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
7、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 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
8、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表象,算不上是离奇风景,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此中,并叹“甚可壮也”。作者所慨叹的不仅是是“俊鹘抟水禽”。关联陆游的志向愿望及前半生的履历,我们可以遐想到墨客此时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D、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
9、立。4、本文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酒把米的形状和性质都改变了。文:形象逼真具体,栩栩如生;诗:是对“米”的提炼升华,让人浮想联翩,意蕴无穷。在苏轼的诗歌与陆游散文描写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而散文,描写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028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名师伴你行》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知识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绝招16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