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巨野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巨野县 实验 中学 2018 2019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10 试题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山东省巨野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无答案)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纸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4.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基础知识(共30分,每小题3分)1.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 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发给父亲的短信)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
2、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C. 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D. 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今天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百思不得其解,在老师点拨下,我豁然开朗,问题也迎刃而解了。B.当面临产能严重过剩时,当市价降至冰点时,太阳能企业可能连延口残喘的机会都没有。C.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出众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D.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
3、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B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C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4.下列各项中全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A君子生非异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
4、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其可怪也欤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绝江河(横渡) 臂非加长也(更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记)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理)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弟) 假舆马者(借助)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 小学而大遗(遗留) 6.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B.其皆出于此乎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顺风而呼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5、) (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蚓无爪牙之利D. 弟子不必不如师 吾从而师之 8.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3分)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吾从而师之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以为轮9.下列各项对以下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用心一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生乎吾前 輮以为轮 不拘于时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于余A./ B./ C./ D
6、./10.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A.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B. 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师说里的“好古文”中的“古文”指唐代之前的散文。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13题。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重要的支流。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一进腊月,中国各地春节市场上的民间的剪纸生意就异常红火起来。在铺天盖地的剪纸作品中,吉祥和祝福图案最多,“四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瓶里插枝牡丹意味平安富贵,莲花上的两条鱼是祝福年年有余”。除了剪纸,还有窗花、年画、红春联、红灯笼、福字、红鞭炮等,把年烘托得红红火火。有人粗略地统计过,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吉祥符号、图案有几百种,还
8、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衍生出来的。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是“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恒定认同的吉祥物。麟指麒麟,称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麟、凤、龙,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创造的虚拟动物。如龙,尔雅翼中讲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被人们赋予吉祥意
9、义的动物很多。如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还因为猴与“侯”同音,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以动物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复合。如龟称“万年”,鹤称“千代”,龟鹤合一就构成了一幅龟鹤齐龄,象征延寿吉祥的图案。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植物,有花草,有树木,有果实,它们表示吉祥意义多以组合图案构成。如“岁寒三友”“天地长春”,前者大都用梅、竹、松来表示,后者则多数用天竹、南瓜、长春花来寓意。还有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橘象征大吉,佛手象征幸福,芙蓉象征荣华富贵等等。吉祥文
10、化早已深入到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老百姓的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与人生有关的大事都包含有吉祥文化。近年,它还广泛地存在于国家层面的活动、仪式上。中国社会这种浓厚的吉祥观,可谓是鲜明的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毫无疑问,吉祥意识、吉祥文化已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以至于有凡物皆可为吉祥的特点。这么说当然有点绝对,但是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之多,大概没有其他国家比得上。 (选自沈光旦寻根,有删改)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聚着中国人对自己生命的认知、人伦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B在中国,每年
11、一进腊月,剪纸、窗花、年画、春联、灯笼、福字等传统吉祥物就能把年烘托得红红火火。C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另有吉祥符号、图案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演变而产生出来的。D作者说,“吉”就是吉利,就是“善”;“祥”就是祥和,就是“福”。吉祥就是好兆头、好运气。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四灵”是中国最早吉祥物的代表。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它们是吉祥物。“四灵”中的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B“四灵”中的麒麟、凤凰、龙,都是现实中没有的动物,只有龟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它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等。C很多动物植物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以动植物图案表示吉祥,可单体也
12、可组合。组合图案如“万年”“岁寒三友”“天地长春”等。D在传统文化中,“羊大为美”,头顶大角之羊形,便成了吉祥的象征;民间也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因猴与“侯”谐音,猴便成了升迁的象征。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吉祥文化丰富多彩,且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是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B凡物皆可为吉祥,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一点:吉祥文化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已遍及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C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是全世界最多的。可以说,了解了吉祥文化,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了中国人。D吉祥文化不只是在过年的时候,与老百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136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村居》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