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分析综合.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分析综合 语文 2011 高考 一轮 复习 课件 分析 综合
- 资源描述:
-
1、考点综述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难点,考题一般处于第卷,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试题是每套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以筛选信息的形式检测考生的能力。复习重点1.应当掌握文言传记的特点,了解其大体结构形式,为整体阅读提供依据。2.应当掌握文言散文的特点。了解其主要内容的几个方面,为整体理解文章服务。复习难点1.正确掌握筛选的方法。要明确常见文言文筛选中常常出现的几种模糊点,如对象错乱、方式误导、内涵不清、进程混乱、主旨杂糅、就事论事等。不能为方法而方法,要善于通过具体情况培养分析筛选的能力。2.正确掌握分析概括的方法。要注意常见的几种分析概括的失误类型,如无中生有、弄错时态、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2、颠倒顺序等,学会准确寻找答题区域的能力。复习思路复习本讲应把实战演练作为复习的重头戏来对待,要在做题中去自我总结,以求提高。一、文言传记的特点(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常常包括下面的内容:1234567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二)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事项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具体说明年号纪年的标志是:年号初,如:乾元初;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3、;年号中,如:天监中;年号末,如:建安末。2.地点注意事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具体说明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3.官职注意事项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具体说明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
4、”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注意事项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明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5.事件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具体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是关键。6.性格、作风注意事项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
5、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具体说明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二、文言散文的特点 古代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
6、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物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扬扬、慷慨赴义的精神。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2.事情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一篇散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3.景物许多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
7、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4.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如:宋濂猿说:“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现,表达了“
8、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的主题,形象生动而道理显豁。5.感情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说,从“毛若金丝,闪闪可观”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猿的喜爱,从“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中,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猿母爱子行为的歌颂与崇敬,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中,可以感知猿子对母亲的亲近、孝敬之情;而从“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领会到作者对猎人的痛恨、鄙视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调的词语,让
9、人读来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阅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察,把握作者的感情。6.义理很多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考查点一筛选文中信息(2009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孟 德 传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
10、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
11、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高效阅读习惯第一步 整体阅读(阅读上面的文字,从整体上先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2、)(一)孟德传体裁人物传记人物孟德第一段时间(1)地点秦州身份神勇之退卒事件逃离禁军隐藏深山(2)体裁人物传记人物孟德第二段地点商州、秦州事件(3)第三段评论有道之人:艰难生存,无所畏惧答案:(1)嘉祐中;(2)不避猛虎;(3)除籍为民(二)书孟德传后体裁文言散文思想感情人物孟德、小儿事情(1)感情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义理(2)答案:(1)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2)一个人首先不能在意志上输给对手,方能取得胜利第二步 精通细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下列基础知识)1.“吐利胀懑,无所不至”中的“”通“”,意为。2.从前后文推断,“逡巡弭耳而去”的“弭”应译为。3.“吾不复恤
13、矣”中的“恤”可联系成语“殒身不恤”来理解,是的意思。4.“为候者所执”一句的句式特点是。5.“张安道适知秦州”中的“适”意为,“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是。6.“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中的“见”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代词,可译为。7.“虎熟视久之”中的“熟”,意为。8.“庶几其一惧”中的“庶几”,意为。9.“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一句的句式属。10.“其理似可信”与“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不同,前者为,后者为。答案:1.利 痢 腹泻;2.低垂;3.顾惜;4.被动句;5.恰好 出嫁;6.我;7.仔细;8.希望;9.状语后置;10.相信 确实 例1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
14、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思路分析A项,“既为兵,不获如志”不是写他的生存状态,而是表明孟德“好山林的志趣”;B项,“须臾奋跃,如将搏焉”写的是老虎的行为;D项,“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是作者对他的评价,不是写他的生存状态。答案C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1.对象错乱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
15、人的一组是”。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上面例1中B项的第二句“须臾奋跃,如将搏焉”是老虎的动作行为,不是孟德,对象错乱。例如:选出不属于孟德无畏的一项是()A.惟山之深者往焉B.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C.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解析:A项,对于深山有虎狼毒蛇,孟德毫不畏惧,只身入山,能说明其“无畏”;B项,有“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字样,说明其“无畏”,因为从后文看,如果“遇到虎害怕,就会被虎吃掉”;C项,“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直接点明其“不顾死”,符合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贝”的故事_人教(部编版) (5) (共22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