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龙门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湛江市龙门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 湛江市 龙门 中学 2013 2014 学年 第二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广东省湛江市龙门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答题区域内。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蜡烛/污浊 侵略/亲家 百折不挠/折冲樽俎B脚踝/青稞 漂白/饿殍 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C纾难/机杼 穴位/戏谑 解甲归田/浑身解数D肥膘/飞镖 孝悌/醍醐 开花结果/归根结底1【答案】C(sh/zh,xu/xu,ji/xi;A.zhzhu,qn/qng,zh;B. hui/k,pio,nng/nng;
2、D. bio,tt,ji/ji。)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去年,各地电视台歌唱类节目如火如荼,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入全新节目模式,甄选五位明星打造的亲情互动、温馨有趣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成为大众新宠。这档节目成功地与时尚文化不约而同,使得“爸爸”这一家庭中的脸谱形象得到全新的演绎。A另辟蹊径B甄选C新宠D不约而同2.【答案】D “不约而同”错,可改为“契合”(相契合)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教育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B西方某些国家宣布,为防止官方通讯、私人
3、通讯以及其他各类型通讯不再受其他国家的监听,他们将联合建立一个安全的电子通讯体系。C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专家评委,对部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选手赞不绝口,认为本届金钟奖竞赛水平高,选手的发展值得期待。D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广州城区周边不少古村落引入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面貌焕然一新,但原本的乡土味也或多或少被冲淡了。3.【答案】D A搭配不当。“加强”不能与“设施”搭配。 B不合逻辑。“防止”与“不再”否定不当。 C表意不明。“部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可以理解成“部分美声唱法与所有的通俗唱法”或“两种唱法的部分选手”。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体现诗性
4、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书写本身就是多义性的,身体灵魂都可以作为书写的工具。活得像一首诗,就是要活得充满诗性,内心生活作为本质生活, 。 ,犹如灵魂是身体的内核。所以,失去诗性的诗无论如何都不是诗, 。诗中自有灵魂在说话,朴素的,透明的,澄澈的,美好的, , ,互相鼓舞,进而共鸣。 。诗让灵魂生长。 诗让大地上的人从匍匐到站立如树 而是对诗的摧残和篡改 而诗性正是诗的内核 有诗性的人彼此寻找 必以诗性作为唯一的标准 押上韵就是生命本身自来的节奏 A B C D4.【答案】B 这一段文字围绕“诗与诗性”展开。与文中“要活得充满诗性,内心生活作为本质生活”组成这一段的中心句。紧承上句作出解说,
5、并与下句“灵魂是身体的内核”相呼应。与前句“不是诗”构成“不是而是”的句式。与“灵魂在说话”相呼应,指出诗押韵的特征。的“有诗性的人”是后两分句的主语。以形象的语言小结全段,并与末句相互照应。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
6、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
7、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
8、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抄:掠夺。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宗:宗族,宗室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 谢:道歉B、捐弃居产 捐:捐献C、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D、不为衰世解业 解:懈怠5B(捐:抛弃)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异之 莫有从者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执以诣卓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6A(助词,相当于“的人”;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意义;C介词,因为/介词,把;D介词,被/动词,担任)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
9、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7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
10、起作用。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8C(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3分)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4分) 9(1)
11、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见”“用事”各1分,句意1分)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及”“举”“东”各1分,句意1分)(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2)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答对一个得1分,两个得3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陆游绿树暗长亭,几把离
12、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1)“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2)“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10(1)比喻(或夸张)。(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1分) (2)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就可以与友人长聚不分了。(2分)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
13、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1),;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王勃滕王阁序)(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柳永雨霖铃)(4)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1(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3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无争议陷阱余秋雨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
14、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
15、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
16、现。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
17、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
18、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B历史
19、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12C D C“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障碍。D多数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3分)( )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 B生命必然经历生、老、病、
20、死的过程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13.B B项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14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4.(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346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异域人生10扼住命运的咽喉课件粤教版选修传记蚜202004302127.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