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枣庄 第八 中学 2018 2019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扫描
- 资源描述:
-
1、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9.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A项可由“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推断为正确项。B项可依据“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来判断为正确项。D项偷换概念,将原文中“基本课题”改成“本质内容”,有误)2.D(分析有误。最后引用古代哲人之语是为了论述道德至上的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问题)3.B(A.“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于文无据,对应的信息区是第二段的二、三句话;“其(西方)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张冠李戴,
2、原文是“中国”“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分析概括有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的是“中国的传统科技”,并非“中国的文学艺术”。对应的信息区是第二段的四、五、六、七句。 D.以偏概全。“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说法有误,文章列举的是部分中国人(老子、孔子、叔孙豹)的言论。另外,原文提到“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文化人格”“逐渐形成”,并非“一贯坚持”。对应的信息区是第三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A(时间事件概括有误)5.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
3、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解脱)。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 D(“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均已开始投放市场”错误,原文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投放市场”,未提到新能源汽车中的“燃料电池汽车”已投放市场)8C(“都特别强调插电式电动汽车和纯电驱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的说法与原文不符)9(1)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驶里程,降低成本。(2)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智
4、能化、低碳化。(3)实现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的融合并带来经济效益。(意对即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10.B(根据前后语境语义排除)11.A.(“武”则是谥号。本题融合2015年全国两题考点)12.D(“刘裕曾受桓玄猜疑”“桓玄厚加赏赐刘裕准备平定关中、陇山后铲除他”分析有误)13.(1)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到沂河里洗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2)一个戍卒发难秦朝就灭亡了,自身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参考译文】宋高祖武皇帝名讳为裕,字德舆,小字寄奴,是彭城县绥舆里的人。姓刘氏,是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皇祖父亲刘靖,是晋的东安太
5、守。已故的父亲刘翘,字显宗,是郡里的功曹。武皇帝刘裕在晋哀帝兴宁元年的一个夜晚出生,等到他长大,他雄伟杰出度量宏大,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异不凡。家中贫穷,有远大志向,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曾经在京口竹林寺游玩,独自卧在讲堂之前。他的身上有五色的龙纹,僧人见到了,十分惊讶并告诉了刘裕,刘裕独自窃喜地说:“高僧您不要随意说话。”又经过并客居在下邳的旅店,恰巧有一个僧人对刘裕说:“江南地区要发生战乱,能让江南安定的人,大概说的就是你吧。”当初刘裕做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隆安三年,反贼孙恩在会稽郡造反,朝廷派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向东讨伐。刘牢之请刘裕作参府军事,命令他和几十人一起侦查敌人的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437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