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假初中升高中高一语文衔接班教案:09-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暑假 初中 升高 中高 语文 衔接 教案 09 学会 阅读 高中 文言文 整体 把握
- 资源描述:
-
1、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课型专题课题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梳理整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传记类文言文和文学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难点能够掌握阅读传记类文言文和文学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教学安排版块建议时长1初高比较2分钟2知识梳理10分钟3经典考题40分钟4能力提升35分钟5实战演练35分钟6作业30分钟高一语文衔接班教案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初高比较初高中知识点比较异同初高文言文阅读差异:阶段初中高中差异1 文言文阅读能力:1.1能记诵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1.2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1.3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1.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1.5能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6能概括文章的中心。1.7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古代诗文:1理解(1)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5)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6)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7)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2运用(1)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4)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5)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6)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综合(1)评价作品的
3、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2)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3)赏析作品的语言运用。(4)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5)赏析作品使用的手法。(6)赏析作品的意象、意境。(7)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具体分析内容:课内文言文一篇(有指定篇目),课外文言文一篇。难度:简单。课外文言文大致一两百字。考察重点:课内的侧重于识记,课外文言文侧重于字词的理解。学习难点:识记、背诵与字词积累。内容:两篇课外文言文,其中一篇为传记类文言文,一篇为文言散文。难度:难。长度四五百字,多由三至四个段落构成,文章结构复杂。学习难点:词语在语境中的灵活运用。文章的鉴赏与结构分析。为了帮助大家衔接初高中的文言文知识,
4、我们先从较简单的文言文入手,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提升,逐步适应高中的难度。知识梳理如何阅读文言文?一、 思想内容文言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物。文言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二)事情。文言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
5、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一篇文言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三)景物。许多文言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四)物象。有些文言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五)感情。几乎所有的文言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
6、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六)义理。很多文言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二、写作技巧:(一)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文言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1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2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虚实。3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7、、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题材是写景状物的,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的,就应该是直抒胸臆。4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构成虚实。非现实性材料可以是过去的、未来的,也可以是远方的。5与材料结构关系有关的:比兴、对比、衬托(烘托)、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移位、动静结合、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点面结合、以少胜多等。(三)篇章结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构思(巧妙、新颖)、点题
8、(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表现方法)、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层次(层层深入、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四)艺术风格:指在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出评价。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三、阅读方法(1)通读。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
9、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2) 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留下阅读的痕迹,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当然,阅读熟练
10、以后,可以简化。(3)跨“难”。文言文考查,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4) 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经典考题(一)班昭续汉书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
11、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班彪:当时著名学者。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文化常识】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
12、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1 解释:()竟()辄()2 翻译:()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师事焉【参考答案】1 终总是2. 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二)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屯田都尉:职官名称。当:判决。文姬:蔡
13、文姬。使驿:使者。文状:文书。明公:对曹操的敬称。原:原谅,此指赦罪。【文化常识】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1 解释:()诣()徒()厩()虎士()2 翻译:()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诚实相矜;济垂死之命。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参考答案】1 拜见赤足马棚勇敢的士卒2.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679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