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类型2021年暑假初中升高中高一语文衔接班教案:09-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236791
  • 上传时间:2025-11-21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110.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暑假 初中 升高 中高 语文 衔接 教案 09 学会 阅读 高中 文言文 整体 把握
    资源描述:

    1、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课型专题课题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梳理整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传记类文言文和文学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难点能够掌握阅读传记类文言文和文学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教学安排版块建议时长1初高比较2分钟2知识梳理10分钟3经典考题40分钟4能力提升35分钟5实战演练35分钟6作业30分钟高一语文衔接班教案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初高比较初高中知识点比较异同初高文言文阅读差异:阶段初中高中差异1 文言文阅读能力:1.1能记诵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1.2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1.3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1.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1.5能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6能概括文章的中心。1.7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古代诗文:1理解(1)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5)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6)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7)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2运用(1)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4)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5)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6)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综合(1)评价作品的

    3、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2)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3)赏析作品的语言运用。(4)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5)赏析作品使用的手法。(6)赏析作品的意象、意境。(7)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具体分析内容:课内文言文一篇(有指定篇目),课外文言文一篇。难度:简单。课外文言文大致一两百字。考察重点:课内的侧重于识记,课外文言文侧重于字词的理解。学习难点:识记、背诵与字词积累。内容:两篇课外文言文,其中一篇为传记类文言文,一篇为文言散文。难度:难。长度四五百字,多由三至四个段落构成,文章结构复杂。学习难点:词语在语境中的灵活运用。文章的鉴赏与结构分析。为了帮助大家衔接初高中的文言文知识,

    4、我们先从较简单的文言文入手,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提升,逐步适应高中的难度。知识梳理如何阅读文言文?一、 思想内容文言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物。文言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二)事情。文言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

    5、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一篇文言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三)景物。许多文言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四)物象。有些文言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五)感情。几乎所有的文言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

    6、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六)义理。很多文言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二、写作技巧:(一)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文言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1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2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虚实。3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7、、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题材是写景状物的,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的,就应该是直抒胸臆。4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构成虚实。非现实性材料可以是过去的、未来的,也可以是远方的。5与材料结构关系有关的:比兴、对比、衬托(烘托)、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移位、动静结合、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点面结合、以少胜多等。(三)篇章结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构思(巧妙、新颖)、点题

    8、(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表现方法)、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层次(层层深入、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四)艺术风格:指在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出评价。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三、阅读方法(1)通读。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

    9、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2) 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留下阅读的痕迹,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当然,阅读熟练

    10、以后,可以简化。(3)跨“难”。文言文考查,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4) 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经典考题(一)班昭续汉书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

    11、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班彪:当时著名学者。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文化常识】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

    12、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1 解释:()竟()辄()2 翻译:()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师事焉【参考答案】1 终总是2. 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二)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屯田都尉:职官名称。当:判决。文姬:蔡

    13、文姬。使驿:使者。文状:文书。明公:对曹操的敬称。原:原谅,此指赦罪。【文化常识】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1 解释:()诣()徒()厩()虎士()2 翻译:()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诚实相矜;济垂死之命。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参考答案】1 拜见赤足马棚勇敢的士卒2.

    14、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确实同情你(相,你);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3.被动句。(三)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炳烛:点燃蜡烛。【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

    15、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1 解释:暮()安敢()善()2 翻译: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参考答案】1迟、晚怎么敢好2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能力提升(一)薛奎识范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选自宋史范镇传)【注释】范镇:宋朝人。绾(wn

    16、):留。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伟人:不平常的人。【文言知识】“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1 解释:()俾()益()退()趋()逾()2 翻译:()薛奎守蜀_;及还朝,载以俱_;当以文学名世_。【参考答案】1 使更加退让到、前往超过2.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必然凭文学出名。(二)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

    17、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晓:争吵。【文言知识】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

    18、“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1 解释:()帅()捐()厌()卒()逐()2 理解:()“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3 翻译:()子无以应之_;是贾祸也_;遂谮诸王_;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参考答案】1 同“率”抛弃满足最终赶走2. 以之献于王;使人求焉。3.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这会招致灾难的;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三)及之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19、(选自魏源集)【注释】一足:走一步。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一啜(chu):尝一口。【文言知识】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1 解释:()乌()披()2“五岳”是指_、_、_、_、_五座高山。()3翻译:()履之而后艰_;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参

    20、考答案】1 哪翻阅2. 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 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自己知道(佳肴的)味道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4.实践第一。实战演练(一)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注释】布帛:泛指织物。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戮:侮辱。【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

    21、”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1 解释:()无以()对()为()2 翻译:()齐桓公患之_;禁之奈何?_;非名之则利之也_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参考答案】1 没有什么用回答作为、行动2. 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用什么

    22、办法禁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3. 句首语气词,无义;那些4.非名之则利之也。(二)董叔攀附权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注释】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叔向:晋国大夫。系援:结交攀附。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范献子:范祁的哥哥。纺:吊、悬。【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

    23、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1 解释:()他日()执()2翻译:()范氏富,盍已乎!_;子盍为我请乎?_;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参考答案】1往后的某一天抓起来2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师生总结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2方法提炼。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课后作业(一)王昭君出汉宫汉元帝宫人

    24、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昭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昭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宫人:宫女。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

    25、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nzh)。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1 解释:()图()但()中()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常者”向_货赂。()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参考答案】1 画只是中途2. 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3.容貌平常;画工4.报出。(二)商於子驾豕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

    26、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商於(w)子:作者虚构的人物。豕(sh):猪。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淖(no):烂泥。服田:驾牲口耕田。牧:统治、管理。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文言知识】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

    27、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1 解释:()犊()尤()过()应()几()顾()盖()2 翻译:()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者耶?_;吾悯而诏子_;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参考答案】1 小牛责备错回答近于回头大概2. 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我同情你才告诉你;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高一语文衔接班课程第14页/共14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暑假初中升高中高一语文衔接班教案:09-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6791.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达标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达标题).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轻巧夺冠).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轻巧夺冠).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 随机抽样、统计图表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 随机抽样、统计图表练习(含解析).docx
  • 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8 隐零点与极值点偏移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8 隐零点与极值点偏移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题).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7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零点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7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零点练习(含解析).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6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6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5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5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研优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研优卷).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4 函数中的构造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4 函数中的构造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模拟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模拟题).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最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最新).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新).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巩固).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巩固).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导数的运算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导数的运算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实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实用).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数学(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数学(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夺分金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夺分金卷).docx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