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粤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散曲 选读 单元 质量 检测
- 资源描述:
-
1、单元质量检测一(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纵横/横财凋零/风流倜傥歼灭/阡陌交通B塑造/追溯 处所/处之泰然 骨髓/绥靖政策C角度/角色 腼腆/暴殄天物 中间/仲秋之夜D与会/参与 坍塌/殚精竭虑 高亢/引吭高歌解析:A项,分别读hng/hng,dio/t,jin/qin;B项,分别读s/s,ch/ch,su/su;C项,分别读jio/ju,tin/tin,zhng/zhng;D项,分别读y/y,tn/dn,kng/hng。答案:A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了解,这座博
2、物馆在今后的世博会将不再出现,而且在此前的历届世博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展馆。负责世博的BIE(国际展览局)负责人称:“这个展馆将是空前绝后。”B要在国内寻找和姚明相似的退役运动员确实非常困难,不过,如果从退役之后的“华丽转身”上来寻找姚明模板的话,在经商上颇有建树的李宁,在从政上平步青云的邓亚萍都是姚明可以效仿的好榜样。C民间语文的力量甚至一度让华纳公司的电影出师未捷,先上演了一场“波特保卫战”。D通货紧缩怪圈缠绕日本,使得日本经济如吴牛喘月,步履维艰。解析:A项,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B项,平步青云: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C项,出师未捷:形容打仗或竞
3、赛等刚开始还没有成功;D项,吴牛喘月: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 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 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解析:B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删掉“是否”和“能否”。C项,成分残缺,“处于”缺少
4、宾语,应在“运转”后加“的状态”。D项,不合逻辑,“武器物资”包含“枪支弹药”。答案:A4把下列带序号的诗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诗歌,正确的一项是()“西风错漏出半生轻叹,秋葭一夜就愁白了头”,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陆蠡说得富有诗意。同样是荻花,王室后裔吟来却满是凄凉:“_。”王孙芳草伤心色雪点芦花起白鸥散作江南处处秋片帆一片画中游ABC D解析:通过句中“起”可知有帆而来,所以接;中“散”和“处处”暗含前句的事物之多,所以相接。答案:C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4分)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
5、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8分)答:_(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_答案:(1)“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2)尾联上句念想起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6、答对一空给1分)(6分)(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_,_。(王维观猎)(2)别君去兮何时还,_,_。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_,_?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杜甫哀江头)(4)_,_。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答案:(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3)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诗与直觉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
7、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能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
8、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
9、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
10、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8分)()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B“知觉”可用“A为B”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