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察今》课堂实录.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察今 高中语文 课堂实录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察今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自读练习讨论 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察今。(板书课题)“察今”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儿选来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阅读课本注释。 生:(打开课本,自读注。) 师:课文是从什么地方选来的? 生:是从吕氏春秋里节选来的。 师:吕氏春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的相国吕不韦请他的门客编写的。书的内容,课本注释未作介绍,请老师介绍一下。 师:好。我就吕氏春秋的内容作点补充。这部书还比较有名。全书二十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十余万字。因书出于众人之手,思想庞杂,几乎包容了儒、道、墨、名、兵、农、阴阳各家学说,汉朝学者把它列入杂家。它
2、基本上是一部学术汇编,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很多秦以前各家的思想资料。吕氏春秋的文章都比较短,但组织严密,运用了许多比喻、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很讲究逻辑修辞。据史记记载,这部书编成以后,吕不韦曾把它悬之国门(咸阳城门上),声称:有谁能增减一字,便当众赏赐千金。后来便用“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来称誉文词精妙。这篇课文对原文作了删节。下边请同学说说课文题目“察今”是什么意思? 生:“察今”是明察当今实际情况的意思。 师:为什么要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其目的何在?这就是课文所要论述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先自读和研究一、二、三段课文。自读之前,我给同学们提几条要求: 一、对照课本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
3、搞懂原文的意思,有疑难处作出记号,或询问老师。 二、在通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从课文里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性词句: 1“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是否反对“法先王”?他的主张是什么? 3文章是怎样导入论题的?文中打了哪些比方来说明“察今”的道理? 4荆人循表夜涉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它同一、二段文章的内容有什么逻辑联系? 5这三段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 三、准备口头复述荆人袭宋的故事。 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讨论问题。) 师:先请两各同学上黑板完成下面两个练习(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的练习题)
4、,其他同学一律在课本上原文旁边作答。 生:练习一在括号内注释第一段文章中加“”的字的意义及词性。 上(国君,名词)胡(为什么,疑问代词)不法(取法,动词)先王之法(法令制度,名词)?非不贤(好,形容词)也,为(因为,连词)其不可得而法(取法,动词)。先王之法,经乎(语气助词,无意义)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增补,动词)之,人或损(裁减,动词)之,胡(怎么,疑问代词)可得而法,虽人弗(不,没有,副词)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生:练习二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作答: 4 5 6 7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为其不可得而法”。 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答:“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
5、之,人或损之”。 为什么“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答:“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 究竟应当怎样对待“先王之法”? 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法其所以为法”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答:“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有道之士”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答:“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文中举了哪些事例作比方来说明“察今”的道理? 答(1)“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2)“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3)“尝一腮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师:请同学们评改上述练习,注意难字的写法。 生:(评论、订正练习答案)
6、师:很好。通过完成上述练习,我们基本上读懂了一、二两段课文的内容,也把握住了文章论述内容的要点。现在请同学们口头评述:以上问答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来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生:上述问答基本上是以如何对待“先王之法”为中心,说明“察今”的重要性。 师:说得很对。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课文第三段的内容。先请一位同学口头复述一下荆人袭宋的故事,要求说得既简明又生动,谁来试试看。 生:(一名男生复述故事。具体内容略。) 师:请大家评论、补充。 生:(两名女生作了评论、补充。内容略。)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研究一下荆人袭宋的故事同“察今”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引述这个故事?首先让我们齐读一遍这段课文。 生
7、:(齐读课文第三段) 师:大家思考、分析一下,这段课文共有哪几个层次?简要地在课文旁边写出各层内容要点。 生:(学生在课本上划层次,写要点。) 师:请一位同学口述一下自己写的层次要点。 生:这段课文,共有三层,其要点是: (1)叙述故事内容; (2)对故事进行评述; (3)总结评论其教训。 师:划分正确,要点概括得很好,简洁明了。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讨论、总结一下一、二、三段文章的逻辑层次与写作特点。先请同学们自由议论,相互讨论,然后准备发言,各抒己见。 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 师:谁先发表意见? 生(1):这三段文章,都是以论述“察今”为中心,一、二段是理论分析,第三段是用事例进行反证
8、,都是在阐明“察今”的重要性。 生(2):文章第一段以设问起笔,导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观点,而后加以解释;第二段再从“法其所以为法”推导出“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论断,并举例阐明“察今”的重要性;第三段进一步以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论证“察今”的必要性,文章又回到“法先王之法”的问题上来,与前两段相照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很有说服力。 生(3):这三段文章,前二段侧重说理,强调“察今”的必要;后一段以事实为证,证明不“察今”的错误,正面推导与事例反证相结合,中心都是“察今”,文意明确、突出。 生(4):这三段文章,论述宗旨在于阐明“察今”之理,论述中既举了事例作比,又运用
9、寓言故事帮助说明,生动具体,有说服力。 4 5 6 7 师:同学们通过互相启发,自由议论,共同研究,相互点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上面四位同学的发言,讲得都很好,各有见地,证明同学们的自读、思考、分析能力不弱,也无需老师再作分析、总结了。我只指出一点,有的教学参考书上把第三段文章归入文章的后一部分,和四、五、六段放到一起,这当然也可以。我今天是把它放在一、二段一起分析的,原因是我觉得这三段都是围绕“察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来展开论述的,后面三段则是围绕“察今”的目的,即“察今”是为了“变法”,着重从“变法”的角度来论述的。这样,把第三段放在前一部分一起来分析也是合理的。老师的这个教法是否有道理,同
10、学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那么,后边的四、五、六段是如何围绕“察今”,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呢?我们且待下一课研究、分解。 下课 (第二课时)翻译比较分析 上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察今”前三段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三段课文。 生:(齐读察今前三段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后三段课文。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三段课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生:中心是论述“察今”的重要性。 师:那么,后三段的论述中心又是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对照课本注释,自读课文。先阅读第四段,自读时注意落实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有疑难时,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切磋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问难。在自读的基础上准备逐句串讲课文。 生:(自读课文
11、,准备串讲。)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对照原文,逐句串讲;大家注意串讲是否有错漏,准备订正补充。 生:(逐句串讲课文,边读边讲。内容略。) 师:有没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评论、订正。 生(1):“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一句讲得不清楚。应当讲成:“向,是先前、本来的意思;寿民,是长寿的人;殇子,本指未成年而死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却短命而死了。” 生(2):“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一句应当按课本注释讲,“成功名”,就是成就功业,树立威名,这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他的“千里马”。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凡能成就功名的,就是古代帝王的千里马啊!”实际意思是说,先王所
12、追求的是“成功名”,并不是一定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 师:这两位同学补充说明很好。串讲,就是把文章的每个字词的意思都解释清楚,不但把字面意思说出来,还得把它的实际内涵也指出来,它比直接翻译可以更详尽一些。这点,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加以区别。下面,我们在串讲的基础上来讨论研究这段课文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讨论之前,我们把这段文章集体齐读一遍。 生:(集体齐读课文第四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段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哪几句话,在课文中把它们画上横线标出来,然后在横线下将它们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学生自画、自译)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一黑板写出这几句话。 生:(上黑板写出表达主要意
13、思的三句话,即:)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师:这三句话很重要,写得很好。现在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自己的现代汉语译文。 生:(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译文) 4 5 6 7 生:是第二句:“世易时移:变法宜垒。” 师:找得很对,理解正确。这句话不但是本段的中心论点,也是后面这三段文章的论述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分析研究一下,这段文章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个中心论点? 生:用了良医治病的喻证方法。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有举例。 师:举什么例? 生:举“七十一圣”的例。 师:举“七十一圣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