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相同的终点别样的生途__青年读鲁迅.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学 讨论 当代文学 相同 终点 别样 _ 青年 鲁迅
- 资源描述:
-
1、相同的终点,别样的生途青年读鲁迅鲁迅是伟大的。鲁迅研究无疑是一门学问。鲁迅绝不仅仅是学术的鲁迅,他属于青年,属于大众,属于中国,属于天下所有努力追求的人们。本文所要谈的,没有精深的理论;只是一个青年,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以自己的一番感悟,用平实的语言去解读、认识一颗伟大的灵魂。也期盼着有更多的人们能够读懂鲁迅。相同的终点,别样的生途野草里的人生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教师刘锡伟邮编:277500电话:0632-6071019E-mail:tzlxw捧读野草,总觉得它过于沉重。单品这“野草”,便有着一种平实寂寞而又坚韧的感觉。野草的蕴涵,是深刻而真挚的。野草以它特有的面目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积蓄,展示
2、了一位奋进者的一段精神历程。人,只有一生。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那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野草这部散文诗集有着一种明显的精神印记,这是一位真的人在其人生路上的歌,是其人生途中执着追求、勇敢面对时谱写的心曲。他苦闷了,他寂寞、彷徨。然而,如果在你的人生行途中,你的意识里确也有一种苦闷情绪的话,不妨读一读野草,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它,便会觉得自己并非孤单一人,因为精神的战士与你同行,在野草里更有着一种苦闷中坚韧向上的精神。一路漫漫其修远兮诗言志,文传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作
3、品也是有感而发,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指出:这些作品“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触”。但绝非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生自是有情痴”的随感之作。野草是一段时间内写就的作品,但它的之所以能够生成并且是这样一种面貌却不仅限于此;它有着漫长的心理历程,有着深厚的精神渊源。这就与鲁迅“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的人生路有关。“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社戏中我们能够看到童年鲁迅那欢快的身影,感觉到他童年时光的美好。“十三岁以前的鲁迅,在温暖与欢乐中过
4、着士大夫家庭里的少爷生活,他还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社会中除了窗明几净、丰衣足食的天堂之外,还有一个黑暗如漆的人间地狱,更没有想到他后来竟成了推翻这个地狱的勇士。”“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家道中衰把少年鲁迅推到活生生的现实面前,让他在挑起家庭重担的生命之途中看清了家乡周围人们的真实面目,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那时的鲁迅,已经在用他的心去感受,用他那初涉人世的单纯的眼光去分辨善与恶、友与仇,并在其心底引起痛苦与憎恨,要不然,他怎会决计离开使他过去感受到爱和欢乐的家乡,离开无奈的母亲,“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故乡的人肯定不在少数,然而,可有鲁迅所寻求的人?鲁迅虽在年少,可“有志不在年高”,从那对于“别样
5、的人们”的寻求的言语之中,我们应该感到,那时的鲁迅便不再满足于一般层面上的人的群体数量,而在内心深处已经有了对于人的思索,对于人的精神的质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不也是“别样的人们”中的一员?学堂里的知识开阔了鲁迅的视野,结合他的家境,同时与他的内心深处的潜藏追求相连,便形成了他学医的梦。“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鲁迅的选择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兼及他人的一种利益所向。更重要的是,切莫忽略他所提及的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在这儿,已经和一个大的命题开始结合了起来,那就是
6、对于“维新”的追求。这样一来,鲁迅不仅仅是在个人的狭小天地里去进行选择,而是在选择中已经涵盖了兼及天下的一种抱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书写在断发照上面的自题小像中的诗句,放在这儿,最能说明一切。把个人的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那是怎样的一种胸怀?!这让人很容易记起自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所写的两句诗:“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时,书他人之诗句表达志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胸怀是如此之广阔,志向是如此之远大,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岂独偶然哉?!从短篇小说集呐喊的自序和回忆体文章藤野先生中,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
7、与“幻灯事件”有关。但那也绝不是一时的冲动,那仅仅是引发其情感选择的一次导火事件。早在留学日本之初,据许寿裳回忆,他们当时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及中国民族性的缺点。而那部反映日俄战争的幻灯片让他灵魂深处受到很大震动: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呐喊自序)对于鲁迅的文学本质,日本人竹内好在他的鲁迅(1941年)中提出了疑问:鲁迅“并
8、非由于以文拯救同胞的精神贫困这一雄壮志向的缘故而离开仙台的”吧,毋宁说是由于“遭到难以忍受的屈辱而告别仙台的”。山田敬三进一步指出:“尽管日常生活中,鲁迅对这种不好或者说是一种轻视已经有了切身的感受,但冤案事件的发生给他的心灵烙下了更深的印痕。”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确,鲁迅之所以离开仙台,是与遭受的屈辱有关,但我们还是更应重视其本身的精神境界。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从鲁迅平实的叙述考试事件的语言之
9、中让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体味到的是种心痛,而那国人被枪毙的场面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这种民族的感情重压积结在鲁迅心中,让他不得不作出选择,因为他本人已经自觉承担了民族的不幸。同是中国人,那麻木神情的国民,还有那东京标致、时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内心又能想些什么呢?又有何行动呢?这些,绝不是鲁迅要寻求的人们,他们也难以与鲁迅相比,鲁迅正是那别一样的人,不谈及他的志向而以屈辱为重,是缺少精神根基的。“志当存高远”,正是这种高远的志向,才使得鲁迅的屈辱感愈发沉重,悲愤中弃医从文,致力于促进新人的诞生。鲁迅的屈辱感绝不仅仅是为个人!青年鲁迅,他已经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奋斗置之于全民的高度。所以,他站得高,看得远,
10、也就感触到了非一般人的感受,在人间烟火热闹的地域,他呼吸到的是“冷淡的空气”。正所谓:“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野草墓碣文)即便如此,他还是努力去筹办新生,新生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对其“慷慨激昂”的一次打击。自此以后,“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这种感受是“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的孤寂。这种孤寂不再是行单影只的孤独,而是身处心灵的荒原,是人对于自己追求与现实难共的一种爱莫能助的苦痛。这苦痛是深藏于心的,是非我同道者难以体谅的。那是对自我灵魂的一次炼狱,所以也就来得更加猛烈、持久,于是,“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在苦痛中,去反省自己:“就是
11、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也就是对其人生追求的一种压抑,在灵魂的深处也就自然难免产生激烈的撞击。野草里那种深沉的苦闷意识在此已经可见感情的端倪。“我”“自有我的确信”“我之必无的证明”恰恰是野草墓碣文中“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的感触。欲使自己沉寂,便需要去冷冻头脑,于是乎,便有了鲁迅在创作呐喊前的麻醉期。然而,我们应该知道,需要麻醉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过敏的知觉,而欲施麻醉,则是让他少一分清醒;而那被施麻醉的人们自然首先是一个清醒者。麻醉的施加,无不是对症下药。而对于人的灵魂的一种麻醉则在其施加中更让人体会到深沉的苦痛,因为它面对的是意识的清醒的自觉。鲁迅自
12、称“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果真如此吗?鲁迅在关于“铁屋子”的论述中不愿惊醒熟睡的人们,因为不忍让其间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来承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这似乎是针对他人而言,而恰恰是在“对得起他们”的言语背后,我们体会到的更应该是那说话人深深体味到的苦痛。鲁迅是在这铁屋子里已经醒着的少数人中的一个,面对眼前的现实,他在承受着难以排解的苦闷而欲使自己消沉。正是在这有意识的自我精神潜藏中让我们感觉到那精神追求的非同一般,因为这苦闷似乎来源于对于周围人们的一种失望。然而,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野草墓碣文)。这无疑又给了奋进者一种前进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了这个在于将来的希望,
13、鲁迅提起了他的笔。而当他一旦投于战斗,就绝非一般的小打小闹,“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我”素怀英雄的抱负,所干的正是英雄的事业。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强有力的声音。虽然“叫喊于生人中”,但毕竟“呐喊”了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唤醒那虽“不幸”却“不争”的国民的精神文艺创作。但是,时间的流逝却让鲁迅并未感到多大的变化。人生经行之处,那里“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野草过客)。现实几经波折,“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野草失掉的好地狱),依然缺乏质的改变。“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
14、,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新的战友在那里呢?”于是,难有志同道合者的孤独感再次油然而生,而这种孤独正是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大气魄,绝非自伤自怜。“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题辞)“道不同,不相与谋。”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又有谁能够与共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野草墓碣文:“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这游魂化为的长蛇,让人更容易记起呐喊自序中提到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纵观这些言语,不难发现
15、,墓碣文所记恰恰是鲁迅的一种自我灵魂拷问,是其人生途中意识境界之内不断自我斗争的文学语言再现。那“答我。否则,离开!”(野草墓碣文)又何尝不是对于精神追求能够共谋者的一种呼唤?野草中苦闷的底蕴恰恰在于鲁迅于漫漫人生途中的不懈追求、不停的精神思索。而这种苦闷是与对国家、民族道路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许杰教授在“西安地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来概括,正是:“鲁迅青年时代,到南京进路矿学堂,进水师学堂,去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走上文学道路,其目的莫不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拯救祖国于水火。”人生路漫漫,寻求别样人们的鲁迅正是那非同一般的人,在其别样的心境之中孕育出的野草以其特有的姿
16、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野草里的情绪属于鲁迅,但却并不是只为鲁迅!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说过:“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但却重在品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自在。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傲骨让人钦佩,但世人所重的还是在于他“诗仙”的一面。而鲁迅则不同。在野草中所表现出来的苦闷情绪恰恰不是在于对现实世界的有意回避,“只要对当时浓重的黑暗氛围有所了解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位先驱者的主观感受,和当时那强大的反动势力的客观存在,又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啊!”孙玉石指出,“鲁迅的生命或人生哲学的体验,离不开他对于他所生存的社会现实
17、的关注和经历”。用鲁迅自己的话来概括,正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野草是鲁迅用他的头脑思索看待人生的体现,其中的篇章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社会以及鲁迅的情感印记。鲁迅的爱憎褒贬自然深蕴其间。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举了几个写作缘由的例子:“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而这些作品“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正是因为这种“含糊”,便增加了我们把握野草的难度。但是,在这些散文诗篇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鲁迅对现实的“敢正视”。野草中的雪和好的故事以优美的语言写景
18、追忆儿时生活的美好,但是好的故事此时只是在昏沉的夜的梦中,雪中结尾更是别具意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美妙的景物之中更多的是情感附着。人们多认为野草风筝是批判受封建士大夫教育影响的摧残意识,然而,笔者却从这篇多认为是对孩子精神虐杀回顾的文章的结尾读到了另一番滋味。“全然忘却,毫不怨恨,又有什么可宽恕的呢?”“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在对儿时记忆的追寻中希求原谅,却只能在此情可待的追忆之中体味到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欲求慰藉而不可得,“我”的心情有谁又能理解呢?唯有身处中的寂寞!因为此时的四面“明明是严冬”。野草的首篇秋夜便为我们揭开了时代的序幕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