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为何非洲人也“排华”?.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摘社会为何非洲人也“排华”? 文摘 社会 为何 非洲人 排华
- 资源描述:
-
1、为何非洲人也“排华”?近年来中非非官方层面的不愉快比比皆是:2000年以来,尼日利亚每隔几年就会爆发“驱逐中国货”运动;2007年,赤道几内亚爆发针对华人小业主的“焚店风波”;2011年坦桑尼亚制定针对中国小商贩的“市场限入令”;2012年赞比亚煤矿发生多起涉华劳资致命冲突;2013年,相继传出加纳中国淘金客和纳米比亚中国商人与当地人发生激烈冲突的事件,等等。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普通中国人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印象曾是如此美好,如今这份感情却变得爱恨交织,十分复杂。中国:从“救星”到利益争夺者应该承认,昔日中非民间关系的浓情蜜意,是建立在特殊基础之上的。首先,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和
2、非洲各国政府、民间打交道,都是“政治挂帅”,不计经济得失,许多项目是“赔本赚吆喝”对当地发展有利,而对中国,至少在经济层面上未必如此。此外,在诸多官方支持的援非项目里,实施过程中强调“外交无小事”、“尊重当地人感情”等,对非洲人而言,这样的交往方式自然令人愉快。当年中国尚未改革开放,能够前往非洲的“民间人士”,实则大多数为精挑细选、训练有素的“准官方人士”,素质较高,对政策的把握性也更强。1995年下半年,中国对援外方式做出重大改革,将原先的无偿援助为主,转变为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方式,“只管送糖、不管赚钱”的交往模式就此告终。这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当地人对中国人的观感产生改变,由“无私的援助者
3、”、“不打扰自己的客人”,变成在商言商、与己争利的外来者;而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和因私出境的开放,大量非官方国人、国内公司和资本,也以双方都始料未及的速度涌入非洲。必须指出,这种改变符合国际民间交往惯例,建立在“真空般纯情”基础上的“两小无猜”的关系,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注定不能长久。如今,中非关系的发展,非官方元素俨然撑起了两地经贸关系的半壁江山,不仅在大型项目中引人瞩目,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更一度成为中资在当地经营的主力军,对维系中非经贸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问题多多的“中国特色”然而,当代中非民间关系存在着许多有待突破的“瓶颈”。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觉到,和非洲人打交道
4、很吃力;有时明明自己一番好意,却引起对方误会;有时下了很多功夫讨好、接近对方,对方却毫不领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洲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与中国大相径庭,和非洲人打交道,最忌讳的不外乎“以我为主”四个字要知道,人家才是那块土地的主人。在非洲的中国人,最为当地所诟病的是“绝缘”:只和本国人或当地的外国人打交道,和本地社区毫无接触。近年来中非关系骤然升温,但比起其他地方的人,中国人登陆非洲相对较晚;事实上,在当地人眼里,既不带家属、又不和当地通婚的中国人已经很“另类”,如果再搞自我封闭,那就更加怪异,当地人往往会本能地排斥。中国人素来勤劳,但有时这偏偏适得其反。非洲是个行会发达的地方,经常爆发罢工、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