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10 小石潭记 练习 新人
- 资源描述:
-
1、10 小石潭记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清冽()卷石底() 为坻()为嵁() 佁然()幽邃() 参差()俶尔() 翕忽()悄怆() 寂寥()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2)似 与 游 者 相 乐一词多义(1)以(2)清 (3)为(4)可(5)差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2)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3)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4)皆若空游无所依
2、(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7)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特殊句式(1)省略句(吾)心乐之。(省略主语)(向)潭西南而望。(省略介词)(2)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3本文按照_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_;小石潭源流;_;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_。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
3、的愉悦心情。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5描写小潭源流时,作者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阅读课文,回答问题。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心乐之何陋之有B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C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乃记之而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0第一段
4、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11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课时作业(10小石潭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篁竹(hung) 清冽(li)B为坻(ch) 为嵁(kn)C参差(cnc) 佁然(y)D俶尔(sh) 翕忽(x)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心乐之(快乐)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B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岸势/犬牙差互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似与/游者/相乐D以/其境/过清,不可
5、/久居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6学完本文后,某班围绕“小石潭景物探览”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示例:名称: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2)每一个景点要有一则导游词,请你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名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一)2016鄂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甲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6、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 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7、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注 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垠:边界,尽头。睥睨(pn):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木丽(l):屋的正梁。堡坞(bow):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箭:小竹子。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
8、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_(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3)益奇而坚_(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_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
9、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11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的不平之气。(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游大林寺唐 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10、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选自全唐文,有删减)注 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聚落:村庄。迨(di):等到。12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11、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山桃始华_(2)若别造一世界者_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15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16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详解1.hunliqunchknysucnc chxqiochunglio2(1)潭中鱼/可百许头(2)似/与游者/相乐3游览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幽静幽邃冷寂,孤凄悲凉4解析 B文中作者愉悦的心情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的触发就变得很悲伤。5解析 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注意比喻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优化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1课件:3 为了忘却的记念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