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 阜阳
- 资源描述:
-
1、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 文 试 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
2、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
3、,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
4、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
5、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选自吴小如前言,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D. “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
6、地迁就读者水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理解和深入思考。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D.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B. 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C. 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
7、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D. 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近日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广泛使用等方面有着莫大的关联。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
8、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在这一背景下,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摘编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2019年4月4日)材料二: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
9、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就必然是系统化的,在中小学阶段当然要有这一类教育的基础,那就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摘编自邬宪伟新时代呼唤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2日)材料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
10、涯规划教育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
11、来。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孩子,才能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日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无关系。B.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旺盛,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C.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将来考学、就业的重要性,在
12、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展相关教育,做到未雨绸缪。D.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关涉到长远的育人目标。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变化,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新职业不断出现,具有专业的技能将成为未来职业的要求。B. 如果不想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被淘汰,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交情商、创新意识以及应变能力等,这样会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C. 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地位同样重要。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阶段也不应缺席。D. 无论
13、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价值,造成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6. 怎样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爷的年三十周保松大年三十一大清早,三爷就赶到汽车站,买了张回老家的车票。按照风俗,这一天应该到坟上给去世的亲人烧些纸钱。三爷是专程回去上坟的。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三爷到了镇上。这里离家四五里路,有出租车可坐,但三爷决定步行。通往村里的是一条水泥路。由于周边村庄里的村民大多已迁往城市,路上很少看到行人。三爷的家乡土地肥沃,是片生长庄稼的好地方,可此时田
14、野里满是枯黄的杂草。三爷侍弄了一辈子土地,看到大片大片的田畴被抛荒,心里隐隐作痛。大年三十,本该是最热闹的时候,可村里冷冷清清,一片阒然。三爷推开自家的院门,一只野猫忽地从院里蹿出。院子里平整的水泥地上,积满了鸟类和一些不知什么动物的粪便。花坛里的花木有的枯死了,有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枝条。三爷家住的是一栋小楼房。老伴儿去世两年多了,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半年前,儿子把三爷接进了城里,这栋漂亮的小楼房就成了无人居住的空房。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家里到处是蛛网和灰吊吊。三爷直奔香案,捧起放着老伴儿遗像的相框,用手轻轻擦去玻璃上的灰尘。端详着老伴儿慈祥的面容,三爷的眼里渐渐有了
15、泪光。老伴儿生前是村里出了名爱干净的人,他拿起笤帚,把屋里屋外仔细打扫了一遍。收拾好家里,三爷就去上坟了。坟地里有三座坟。一座是祖父祖母的坟,一座是父亲母亲的坟,一座是老伴儿的坟。三爷拔掉坟上的枯草,给坟堆添了土,在坟前烧了纸钱。做完这一切,他站在老伴儿的坟前说:“我也舍不得离开老家啊,可儿子儿媳都要工作,小孙子没人照应啊!从城里回来一趟不容易,我不能像以前那样常来这里看你啦”三爷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擦擦眼角,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坟地。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三爷回到家吃了点儿干粮,拿出从城里买的春联,贴在每扇门上。家里便有了一丝年的气息。在老伴儿的遗像前静默一会儿,三爷锁上门,离开了家。他本打算
16、在村里走走、看看再回城,可又怕误了进城的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快到村口的时候,三爷看到路边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人。他一眼便认出是刘老汉。“大哥,你还在村里?”三爷疾步向前,紧紧握着刘老汉的手。“故土难离啊!”刘老汉的儿子和女儿早年去南方的一座城市打工,后来在那里买了房,安了家。儿子和女儿都要把他接过去住,可他死活不愿去。刘老汉说,村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估摸着今天可能有人从外地回来,就到村口来看看。刘老汉和三爷从小一起长大,两人亲如兄弟。寒暄一番之后,刘老汉说:“老弟啊,今天是大年三十,要不,说啥晚上我也要留你在家里喝两盅。三爷想了想,出人意料地说:“不,我不走了,咱兄弟俩今晚一起过年!”三爷掏
17、出手机,给儿子打了个电话。两个老伙伴手拉手在村里转了一圈。偌大个村子没有一丝人气,有的只是满目的萧索和荒凉。这个远近闻名、祖祖辈辈生活的村落,竟衰败成这样。两位老人唏噓着,眼里噙满了泪水。到了刘老汉家,三爷说,他想去买一些春联回来,给村里每户人家的大门都贴上。刘老汉赞同地点点头。三爷骑着刘老汉家的电动三轮去镇上买春联,刘老汉在家忙着做年夜饭。天擦黑时,三爷和刘老汉在门前放了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两位老人的心里多少有了点儿过年的感觉。刘老汉的儿子和女儿用快递发了许多年货回来,年夜饭还算丰盛。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感叹村子的兴衰和变迁。两位老人都喝醉了。他们相互搀扶着从屋里走到门前。刘老汉举头望着
18、夜空,突然大声喊道:“人呢,过年啦,咋不回来?!这里可是你们的根啊”一股莫名的悲情从两位老人的心中涌起。他们拥抱着,孩子似的号啕大哭。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头点明了三爷在“年三十”这个特定的时间前往乡下的原因,自然引入下文对乡村情况的描写。B. 小说在刻画三爷时,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如“心里隐隐作痛”写出了三爷对家乡田地无人耕种的伤感。C. 小说写三爷和刘老汉相遇后一起过年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批判了年轻人不感恩父母的行为。D. 小说的结尾虽然简洁,但画面感十分强,意蕴悠长,最后两个老人相拥而泣的情景令人动容,启人沉思。8. 文中多次描绘
19、了村中的荒凉景象,请分析其作用。9. 本文写三爷在年三十回老家的情况,请探究其中所揭示的现象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颋,字廷硕,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第进士,调乌程尉。武后封嵩高,除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再迁监察御史。长安中,诏覆来俊臣等冤狱,颋验发其诬,多从洗宥。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时瑰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禁莞,朝廷荣之。玄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顺在太极后阁,口所占授,功状百绪,轻重无所盖。书史白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脱矣。”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迁太常
20、少卿,仍知制诰。遗父丧,起为工部侍郎,不开,终制乃就职。帝问宰相:“有自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乎?”对曰:“陛下任贤惟所命,何资之计?”乃诰以颋为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乂对掌书命,帝曰:“前世李峤、苏味道文擅当时,号苏李。今朕得顺及义,何愧前人哉!”俄袭封许国公。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同当国。璟刚正,多所裁决,颋能推其长。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璟尝曰;“吾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长厚,自是国器;若献可替否,事至即断,尽公不顾私,则今丞相为过之。”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巂州蛮苴
21、院与吐蕃连谋入寇,获谍者,吏请讨之,颋不听,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从封泰山,诏颂朝觐坛,世咨其文。还,分主十铨事。卒,年五十八。诏赠右丞相,谥曰文宪。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帝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遂为故事。(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注】瑰:苏之父苏瑰,官至左仆射。禁筅:宫门管钥,喻指宫廷中的机要部门。十铨:唐玄宗采纳御史中丞宇文融的建议,将吏部的官吏选授事物分为十铨,命苏颋等十人主持吏部铨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 在帝前敷
22、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B.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C.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D.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男子20岁举行冠礼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一般与本名的意义没有关系。B. 国公:唐代爵位的等级之一,地位在王之下,在郡公、县公、县侯之上,极为尊贵。C. 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的全部
23、,势力曾达西域、河陇地区。D. 封泰山:意为到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是古代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A. 苏颋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他一览千字,并且立刻就能背诵;他草拟诏书思如泉涌,而且斟酌恰当。B. 苏颋举重若轻,不战屈人。吐蕃勾结巂州蛮族谋划入侵,他归还间谍,修书警示,使吐蕃不敢妄动。C. 苏颋深得赏识,多次升迁。武则天当政时,他官至中书舍人;唐玄宗执政时,曾破格提拔他为中书侍郎。D. 苏颋文才超群,极受推崇。皇帝认为他不在前代李峤、苏味道之下,将其所草诏令的副本留在宫中欣赏。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遭父丧,
24、起为工部侍郎,辞不拜,终制乃就职。(2)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注】卜邻:选择做邻居。墙东: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指隐居之地。绿杨:出自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闻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都渴望隐逸,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B. 颈联直述与反问,暂时外出尚且期待
25、良侣偕行;长期定居,又怎可不择佳邻?C. 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D. 全诗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与他惯常“老妪能解”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15. 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是李白从美好的仙境突然惊醒看到眼前只剩下觉时的枕席后而产生的联想。(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听到皇帝车辇远去的声音而怅然若失的情态。(3)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
26、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逐步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遂渐接近现实。短视频以 为显著特征,在十几秒钟内以 的形式,将隐性的知识内容以显象化形式传递给受众,( ),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环境和信息接收习惯,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拓展了知识传播的广度,有助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截至2018年12月8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8万个,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谢维和指出、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从口耳相传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朕网,在不断演变。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信
27、息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目前,抖音已陆续开展“向日蔡计划”“我的科学之yeah”“谁说科学不抖音”等活动、未来,抖音将持续与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普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对知识传播内容进行倾斜和扶持,进一步推动“知识普惠”,让短视频内容不仅“有用”,而且“ ”;让高深的科普知识 地走出实验室、研究院,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高深专业知识是短视频平台的优势B. 这种短视频平台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给普通群众高深的专业知识C. 普通群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高深的专业知识D. 高
28、深的专业知识是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普通群众的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短小精悍 声情并茂 妙不可言 绵延不绝B. 小巧玲珑 声情并茂 妙趣横生 绵延不绝C. 短小精悍 图文并茂 妙趣横生 源源不断D. 小巧玲珑 图文并茂 妙不可言 源源不断19.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B. 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平台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传播技术。C. 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平台,要学会运用新的信息技术
29、。D. 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20. 某中学就在校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读书兴趣及占比读书计划及占比关注点及占比读书笔记及占比浓厚13%有计划11%写得怎样10%每读必做0%一般48%有时有计划32%怎么写的14%凭兴趣做24%无兴趣39%没有计划57%写了什么76%从不做76%根据上面的表格,简要概括本次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概括时不得出现数据,不超过50字。21. 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通知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
30、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北京小伙子小李,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他这样的人生经常被称为“标配人生”,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目标很清晰,追求“标配人生”的人值得尊重。材料二:大学毕业生顾亚毕业后来到海嘎小学任教,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孩子内向自卑,整个校园死气沉沉。顾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山里的孩子们走向更远的世界。顾亚拿出自己的积蓄,买来乐器
31、,成立校园乐队。在顾亚的带领下,孩子们变得阳光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润德中学高三(1)班计划举行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会。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润德中学高三(1)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 文 试 卷(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
32、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
33、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572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