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单元清 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单元清 新人教版 2022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新人
- 资源描述:
-
1、检测内容:第六单元得分_卷后分_评价_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C )(2分)A陛下(b)滑稽(j)澄澈(dng)钦差(chi)B妥当(tu) 头衔(xin) 称职(chng) 掺和(chn)C狡猾(jio) 绵延(yn) 爵士(ju) 炫耀(xun)D女娲(w) 庇护(p) 袍子(po) 缥缈(mio)【解析】A.澄澈(chng);B.称职(chn);D.庇护(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B人生的航船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正视困难,敢于同风浪搏击,就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2、C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干货多多,派发了“八大红包”,让咱老百姓眉开眼笑。D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解析】“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指故事情节。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A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B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对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运输、分类收集等环节的操作流程都做了相关规定。C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不再蔓延,各地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D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解析】B.语序不当,应将“分类处理”和“分类收集”互换位置;C.
3、否定不当,去掉“不”;D.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意识”。4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是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_,_,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A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B如果只有追赶思维 就不可能领先C只要拥有追赶思维 就不可能落后D只要没有追赶思维 就有可能领先【解析】由“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可知是有,不是没有,故说“只有追赶思维”而不是“没有追赶思维”,从正面表述;接着用“但是”表转折,从反面表述,
4、用“如果就”,因此选B。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伊索寓言是后人对古希腊作家伊索所编寓言加工而成的。蚊子和狮子和穿井得一人都选自伊索寓言。B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要识破骗子的阴谋诡计。C“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中,“衣服”是名词,“穿”是动词,“他”和“什么”都是代词。D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6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4分)(1)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其中,_二十四孝图_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
5、伪与残酷,琐记藤野先生_范爱农_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2分)(2)下面有关西游记的人物、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A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赐他一个紫金钵盂,供途中化斋之用。B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C过五庄观时,猪八戒因偷吃人参果而推倒人参果树,然后逃离五庄观。D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徒弟美猴王起名为“孙悟空”。【解析】孙悟空十分生气,把“人参果树”推倒了。不是猪八戒推倒人参果树。7根据提示默写。(7分)(1)_天阶夜色凉如水_,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2
6、)僵卧孤村不自哀,_尚思为国戍轮台_。_陆游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3)远远的街灯明了,_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_。天上的明星现了,_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_。(郭沫若天上的街市)(4)谭嗣同潼关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_河流大野犹嫌束_,_山入潼关不解平_。8综合性学习。(6分)七(1)班将开展“文学部落”实践活动,作为该班的一员,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1)班级将建立文学展示栏,请你设计两个栏目(每个栏目名称不超过七个字)。(2分)示例:“佳作推荐”“名家介绍”“读有所感”等。(2)班级打算把同学们的文学作品编辑成刊,请你为刊物取一个刊名(不超过五个字),并附
7、上文字对此名称进行解说。(2分)示例:刊名苔花。释义:苔花虽小,也要绽放出自己的光芒,我们要学习苔花的这种精神,勇敢地展示自我。(3)“走进文学作品,与优秀文学作品对话,丰富人生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让自己变得纯净、高贵而深刻”,请结合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西游记镜花缘其中一部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这种体验。(2分)示例:西游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经历无数磨难,他毫不退缩,他这种正直刚强、疾恶如仇的精神深深激励了我,使我变得坚强、勇敢、正直。二、阅读理解(43分)(一)山行留客(5分)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注释】物态
8、: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便拟归:就打算回去。9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10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3分)“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14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9、。”“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选自三人成虎)【注释】庞葱:魏国大臣。质:做人质。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2)得一人之使( 使唤 )(3)王信之乎( 相信 )(4)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距离 )1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B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C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0、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解析】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C.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以讹传讹),还不如不知道。(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14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宋君对于传言将信将疑,令人调查,体现了他求实求真的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没有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乙参考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
11、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集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三)番茄小姐与蒲公英(9分)刘天伊番茄小姐并不是一只番茄,她是一个有着像熟
12、透了的番茄一样红扑扑脸蛋的年轻姑娘。番茄小姐家从她太爷爷那一辈起都是卖番茄的,最初是番茄太爷爷赶着马车一家一家地送番茄,后来变成了番茄爷爷骑着三轮车一家一家地送番茄,再后来是番茄爸爸骑着摩托车一家一家地送番茄,到今天,是番茄小姐开着番茄红色的小货车一家一家地送番茄。番茄爸爸一心希望番茄小姐能继承番茄事业,精心培育美味可口的番茄,再把自家番茄推销给更多的商户,让自家的番茄事业蒸蒸日上。可是,番茄小姐的梦想并不是出产世界上第一好吃的番茄,而是成为一个童话作家。番茄爸爸每每看到番茄小姐把番茄随意地堆到一边,捧着小本子写个不停就非常生气,他常常板着脸教育番茄小姐要以番茄为重,而不是去写那些一点儿用也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