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练透2 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课件.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考点精讲 复习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练透2 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课件 新教材 适用 2024 高考 语文 二轮
- 资源描述:
-
1、第一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2 勤于积累,巧于判断对照教材考实词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高分技法2022年高考,对于词语的考查,已经完全突破文化常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文言实词的范畴。在考查形式上,开始文本与课本结合考查,在文本语境和课本语境中,考查对该词语的认识,并加以比较分析。这种考查,既能考查出对该词语的认知程度,又打通了考试与教材的联系。对于与课内文言词语的比较,我们既要加大对课本的回归力度,更要注意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综合把握,特别对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认知,经常做文言实词的归纳总结。一、掌握五类文言实词理解方
2、法1.一词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2方法”准确理解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词:分“形”辨义“3方法”巧解古今异义方法示例要看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单音实词组成如“璧有瑕,指请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方法示例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古今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为名词,则是“(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为动词,则是“宣告,表明”之意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
3、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3.活用实词:找出规律,语法判定词类活用:明特点,辨“角色”4.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3方法”解答通假字通假字1.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古代常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形成通假2.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同“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3.在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5.偏义复词(含同义复词):关
4、注构成,语境确定判定偏义复词词义“3法”方法示例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即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主要强调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函谷关,“出入”偏重于“入”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重于“作”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从后面的“观”可推断“耳目”偏重于“目”二、掌握文言实词5大推断技法1.语境推断法(1)阐释: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2)例析:2.联想推断法(1
5、)阐释: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大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联系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实词的含义。(2)例析:3.句式推断法(1)阐释: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2)例析:4.语法推断法(1)阐释: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法,明确文言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2)例析:划分句子成分法隆中对中“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
6、“信”为名词“信用”;屈原列传中“楚怀王贪而信张仪”,“信”作谓语,可判断其为动词“信任”看搭配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所”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因此,“之”在这里译成动词“到”5.通假推断法(1)阐释:当遇到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的特点推知本字。(2)例析:三、推断文言实词题解答3步骤第一步:联系积累初判断联系平时的文言实词积累,对选项表述作出初步判断,确定正确表述,判定错误表述。第二步:结合语境解疑点对初步判断存在疑问的表述,要回归原文,结合语境进一步分析判断,排除疑点。第三步:依据要求定答案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64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