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京市 秦淮 中学 2020 届高三 语文 最后 一卷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上。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 的。而从历史角度看,语言还 着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保留诗词中“诗眼”的读音,能让人在诵读中感悟音韵之美,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语言 的源头。A. 蔚然成风承载衣钵相传B. 蔚然成风负载一脉相承C. 约定俗成承载一脉相承D. 约定俗成负载衣钵相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
2、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语境说的是“发音”,选“约定俗成”。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可用于形容抽象事物。负载:机械设备以及生理组织等在单位时间内所担负的工作量。也指机件及建筑构件承受的重量。根据语境“语言”“文化记忆”,是抽象事物,选“承载”。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
3、继承关系。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予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语境是找语言的源头,选“一脉相承”。故选C。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_ 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历来受到文学家的传唱A.
4、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首先是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
5、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句段按照风筝由来、发展、推广的过程展开。把握句与句间的语意顺承,和侧重风筝的由来、和侧重风筝的发展、与侧重风筝的推广的过程, 可以判定。故选D。3.下列古诗词所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
6、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选自李商隐观灯乐行,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可知是元宵节。“盂兰”,盂兰盆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菊花须插满头”对应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拜新年”,可知是春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可知,依次是:元宵节;中元节;重阳节;春节;端午节。故选B。【点睛】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
7、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4.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湖北武汉快速修建火神山医院。下列对火神山医院院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 火神山医院院微以双肺造型为主体,交代了建造的特殊背景和主要功能。B. 肺部图形呈现三.级渐变状,蕴含着肺部疾病通过救治定能焕发新生之意。C. 将汉字“火”“人”融入其中,体现名称称谓,凸显医院“治病救人”的服务宗旨。D. 院徽四周为医院中英文文字及武汉市花梅花图案,彰显武汉人民不怕冬季严寒。【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仔细观察画面;看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时应做到:抓住内容要点;确定结构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本题中是火神山医院所设计的LOGO及其设计理念。火神山医院院徽以双肺造型为主体将两汉
9、字“火、人”巧妙融入其中,意在体现“火神山”的名称称谓,凸显医院“治病救人”的服务宗旨;肺部图形呈现三级渐变状,蕴含着肺部疾病通过救治而焕发新生之意;院徽核心图形四周为一圈合围的心形图案体现了在抗击肺炎之际,医院集全社会资源与力量,众志成城、战胜病毒的决心、信心和爱心;院徽四周为医院中英文文字以及武汉市花梅花图案,体现医院所在地的地域特征。题干中ABC三个选项都正确。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今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
10、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
11、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专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12、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注】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5.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 诣:拜见B. 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 具:准备C. 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 原:赦免D. 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 数:数落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董宣多次升迁,官至北海相时,杀死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
13、亲党三十余人,原因是公孙丹滥杀无辜,宗族亲党拿着武器到府衙喊冤闹事。B. 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C. 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D. 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2)诏遣使者临视,唯
14、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8. 文章写了董宣不畏强权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5. A 6. C 7. (1)使者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2)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8. 不畏权势,严惩草菅人命的公孙丹父子;轻慢外戚,不巴结朝廷权贵;执法严厉,怒杀行凶的家奴;坚持正义,拒不向公主道歉;打击恶霸,朝野莫不震栗。【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
15、,“诣:拜见”解释错误,“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是三十多个丹宗族亲党,拿着兵器到府上去的意思,因此,“诣”应该“到、去”的意思。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理解错误,由原文“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可知,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
16、丘岑尽数杀戮。因此,水丘岑所杀不是公主家奴,而是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以闻”:“省略句,以之闻,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左转”:“贬官”;“案”:“名词作动词,追究”。第二句关键点:“唯”:“只”;“妻子”:“妻子儿女”;“一乘”:“一辆”。参考翻译:(1)使者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
17、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2)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根据人物的言行、他人的评价、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方面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董宣不畏强权的特点”,由“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可知,严惩公孙丹父子;由“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可知,董宣轻慢外戚,不阿谀奉承;由“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可知,严惩犯罪的家奴;由
18、“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可知,不向权贵屈服;由“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可知,董宣惩治恶霸,让豪强恶霸不寒而栗。【点睛】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
19、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三十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
20、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九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牢。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
21、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 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22、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
23、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和昌父辛弃疾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注: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9. 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表达效果。10. 词下阕表达了作者
24、什么样的情感?【答案】9. 用典手法;展现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的形象特点;表达追慕之情;为下文吟咏同样淡泊名利、乐于归隐的赵昌父和自身做铺垫。 10. 因友人与自己拥有相同的归隐追求而产生的知音之乐;对友人的思念;与友人的深挚友谊。【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由题干“选用陶渊明的事迹”可知是用典;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内容上首先分析陶渊明的特征,然后分析借其表达的情感,结合“万事纷纷一笑中”“把菊对秋风”可见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今
25、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表达追姆之情;从结构看,“三贤高会”写自己的隐逸之情,陶渊明的事迹为其作铺垫。【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结合“情味好”“古来同”分析为共同的志趣而喜悦;结合“语言工”“三贤”分析为相同的文学才华而自豪;结合“谁知”“独立斜阳数过鸿”分析饱受思念友人之苦。【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
26、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1)_,非利足也。(荀子劝学)(2)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3)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27、(4)绿云扰扰,_。(杜牧阿房宫赋(5)驾一叶之扁舟,_。(苏轼赤壁赋)(6)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7)_,实干兴邦。(顾炎武日知录(8)一日克己复礼,_。(论语)【答案】 (1). 假舆马者 (2). 翱翔蓬萵之间 (3). 君子不齿 (4). 梳晓鬟也 (5). 举匏尊以相属 (6). 乘骐骥以驰骋兮 (7). 空谈误国 (8). 天下归仁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8、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舆,翱,蓬萵,齿,鬟,匏尊,骐骥,骋。五、现代文阅读(一) (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一条隐约的山路,从山垭跌落下来,光是一些窄狭的、深深浅浅的石级,折回在长满刺丛的岩石之间。后来就变成一条沙土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那些低矮茂密的青榈林。最后来到坝子上,成为一条洁净的石板小路,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刘三老汉就住在这里。他七十多岁,脸、脖颈和手,都是深褐色的。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
29、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一回凉水。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过后他摸索着出来,在旁边的草埂上慢慢地坐
30、下。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队长刘诚喜笑眯眯地来到刘三老汉跟前,问三伯要不要也分派一份土地。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男子汉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刘诚喜惊愕得好一阵也说不出话,他扳好一挑,就回到坝子上来邀约人。临近黄昏,包谷全扳回来了,足足五十七挑。这并不算很多,五口之家大抵有这样的收成。可是,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可是,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
31、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都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没有死去?好容易到了今天,再说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了大家而去呢?他似乎已经不省人事了。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这时候,木匠刘诚贵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来到床跟前,俯下身去探望。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就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
32、什!”“嗯?”乡亲们不明白,“做家什?”“是呀,”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就是刘三老汉的幺女儿,六0年就嫁过去的,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挂记着这回事情?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这一来,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
33、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三伯,三伯!”“三公,三公公!”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刘诚喜连忙要女人们递过来一碗水,请了人端到床前去,自己则挪出来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不一会,在落溪坪的因为成熟而变得宽厚和深远的夜色里,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即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几位乡亲分头赶路程,朝西北的青木桠,朝东南的青榈林。赶紧,赶紧,三伯辛苦一生,还能让他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节选自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有删改)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
34、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长满刺丛的岩石”表明此地的荒瘠,而“洁净的石板小路”“溪水潺潺的田畴”又暗含了此地百姓的古朴和勤劳。B. 刘三老汉给包谷浇水的情节,描写细腻,写出了他种包谷的艰难,为下文刘诚喜等人帮忙等事件做了铺垫。C. 小说运用多种物象来丰富内涵,“油灯的光亮”暗示刘三老汉生命垂危,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营构了凄凉哀伤的氛围。D. 小说安排木匠刘诚贵这一人物出现, 意在通过他与别人的交流来解释刘三老汉种包谷的原因,进一步丰富了刘三老汉的人物形象。13. 请简要分析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14. 小说结尾对刘三老汉的命运,设置了开放式结局,这样写有哪些好处?【答案】12.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