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峡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河南省 濮阳市 范县 城镇 中学 年级 语文 上册 26 课时 导学案 答案 新版 新人
- 资源描述:
-
1、三峡课题三峡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连绵,隐天蔽日的山势。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评说)当堂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解释词语含义。 略无 嶂 蔽 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学后反思学法指导栏学习目标1、借
2、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学习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难点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 抽查背诵及默写2、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同学试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学生自由读,加以巩固,然后齐读。再读课文
3、-体会文章情感合作探究1. 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2. 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巩固提升提升欣赏课文,揣摩妙处。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提示: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22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