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春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22 礼记 同步 练习 新人
- 资源描述:
-
1、22礼记二则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5)讲信修睦(培养)(6)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7)男有分(职分,职守)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4)是故谋闭而不兴答案:(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4)是故谋闭而不兴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B.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概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
2、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D.虽有嘉肴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4.根据原文填空。(1)写出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语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2)写出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写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的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阅读文段,完成59题。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2)教然后知困(困惑)6.翻译下面的句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7.虽有嘉肴一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答案:类比论证先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再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8.文章多运
4、用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从文中举一例分析。答案:(示例一)用“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引出议题。(示例二)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情境。(示例三)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9.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教学相长”的观点。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
5、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性。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3部分 专题1 第5讲 天上千年艳翻作九月黄——文言文阅读主观题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