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1论辩 留侯论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八大家
- 资源描述:
-
1、留侯论本课话题勇猛与忍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真正的勇猛,不在于受辱后的拔剑而起,而在于拥有宽广的胸怀,在于能屈能伸,在于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定力。胸襟宽广的人会产生非凡力量和旺盛的斗志,从而成就一番壮伟的事业。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片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
2、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3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马南邨4. 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雨果 5.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
3、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马克吐温 6.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圯上之老人()卒然临之而不惊()刀锯鼎镬() 虽有贲、育()倨傲() 鲜腆()()肉袒()【答案】ychubnjxin tint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答案】(1)“卒”同“猝”,突然(2)“见”同“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临(2)微(3)过【答案】(1)动词,到,至/动词,从高处往下看/动词,面对/副词,正当,将要(2)副词,略微/形容词,暗暗,悄悄/形容词,含蓄精妙/形容词,微
4、小/动词,(如果)没有(3)动词,超过/形容词,荒谬/动词,拜访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_(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_(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_(4)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_(5)非子房其谁全之()_(6)油然而不怪者()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降低自己的身份,谦逊待人(2)名词用作动词立王,称王(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屈辱(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使发怒(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_今义: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从两旁抓住或
5、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2)其身之可爱古义:_今义:天真无邪;令人喜爱。(3)其君能下人古义:_今义:奴仆,佣人。【答案】(1)怀有的抱负。(2)值得珍爱。(3)谦逊地对待别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译文:_(2)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译文:_(3)而命以仆妾之役。()译文:_(4)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译文:_(5)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译文:_(6)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译文:_【答案】(1)判断句这是因为他怀有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啊。(2)判断句这正是桥上那位老人
6、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3)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却(傲慢地)拿奴仆所做的事来让(张良)做。(4)省略句可是世人不明白,把(桥上老人)看作神仙,也太荒谬了。(5)被动句、状语后置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而归降吴国,去做吴王的奴仆,(在那里)好多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6)被动句普通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常识速览旷世奇才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
7、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后遇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苏黄米蔡”之首。 北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二十六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
8、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论“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整体感知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31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