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1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课件(部编版).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级 语文 下册 单元 21 古代 诗歌 五首第 课时 课件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登飞来峰王安石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2必备知识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课堂小结06学情回顾0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诗歌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认识了报国无门、孤独苦闷的陈子昂和不怕困难、勇攀顶峰的年轻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代诗歌登飞来峰和游山西村。学情回顾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2.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3.领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的精神。学习目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2、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走近作者必备知识王安石代表作: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梅花等。创作风格: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遒劲清新,擅长说理与修辞;他的词写物咏怀,意识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这首诗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径越州(今浙江绍兴)之时所作。此时的诗人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
3、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初读课文朗读指导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译文:飞来山上的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初读课文疏通诗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听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视线,只因为置身在塔的最高层。视线因为不怕名词作动词,置身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
4、壮美景象。1.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精读课文分析讨论2.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任选一方面赏析前两句。示例1:“千寻”运用夸张修辞写山上古塔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的信心。3.“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浮云”指的是什么?“不畏”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困难挫折或当时朝廷中的保守势力。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哲理名句,蕴含怎样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
5、困难所吓倒。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更多诗歌赏析见教材帮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课堂小结课文主旨写景登飞来峰千寻之塔极言其高不畏云遮眼身在最高层鸡鸣见日衬塔高耸议论抒情站得高望得远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远大抱负不畏艰难游山西村陆 游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初读课文03精读课文04课堂小结05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