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卷试题分析与讲评 课件26张.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卷试题分析与讲评 课件26张 2023 高考 语文 备考 2022 年高 全国 北京 试题 分析 讲评 课件 26
- 资源描述:
-
1、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卷文言文试题讲评2023.1.2022乙卷试题之文言文板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
2、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
3、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试题评析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于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贵德。说苑是一部杂史小说集,今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近十年来第一次超出了正史的范围。从文体上来看,由以前的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衍变到了文学性更强的杂史类小说。乙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围绕儒家“仁”的思想,组合了“圣人于百姓”“吴起反诘魏武侯”“武王问政”“晏子请求齐景公”“叔向劝谏晋平公”五则材料,阐释了为政者要崇德、爱民的思想,弘扬了正能量,达到了立德树人目的。今年的全国卷与新高考卷的文言文阅
4、读题,全面考查考生文言阅读能力。此题秉承2019、2020、2021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在试题编排、考点设置上都与前两年一致,表现出一定的传承性、因袭性和规律性。在题型设置上第11题因袭中有变化,由考查文中承载文化意义的实词意义变成了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且关联了课内文句。这一微调,打通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关联,密切了教、考、学关系,丰富了试卷内涵,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试题精讲(一)阅读文本要准确解答文言文后面设置的四道题目,关键和前提是读懂文本。那么,怎样快速读懂杂事类文言文呢?我们知道杂事类文言文以事件为中心,围绕某一主题截取几个事件。根据杂事类文言文的文体特征
5、,我们阅读的方法是“圈点勾画法”。即在阅读文本时,先看文章出处或题目,围绕出处或题目阅读文本。在阅读文本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文本中出现的人名、时间、地点、事件、结果(影响)及事件。通过“圈点勾画”式的阅读,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事件的结果(影响)是什么,当然,在考场上,我们也可结合并参照第12题所给选项来理解文本内容大意。第12题设置的四个选项,其中有三个是绝对正确的,剩余的一个不正确,但其大意是正确的只是细节上和文本有差异,因此依靠第12题的四个选项,我们基本上能理解文本大意。(二)小题解析第10题。【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语句并
6、断句的能力。【技法点拨】在考场要准确解答此题,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1.读。“读”,就是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群,理解所断句的大意。2.审。“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3.断。“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凭语感”“通语意”“析语法”“看句构”“巧比较”等这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这五种方法中,最实用的是“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发出者主语(名词),朝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后在主语和宾语后断句就好。4.选。“
7、选”,就是运用排除法选择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思路点拨】反复读完句子后,我们可知这句话大意说的是周公回对武王“将奈何其(殷商)士众”问话,武王对其回答和人品大加赞赏。一目四行审查四个选项,我们可知第一处不同断点是“使各居其宅田其田”。其中A、B选项的断句是“/使各居其宅田其田/”;C、D选项的断句是“/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我们进行语法分析可知本句是兼语句。本句的大主语是“朝廷”,大谓语中心语是“使”。“使”的宾语是“各(士众)”。以“各(士众)”为主语的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居”“田”,“居”的宾语是“宅”;“田”活用为动词“耕种”,宾语为“田”。由此可见,“各居其宅田其田”是一个两个相对完
8、整的表意单位,其中间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选项。再往后看C、D选项,我们可知第二处不同的断点是“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其中,C选项的断句是“/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选项的断句是“/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我们进行语法分析可知本句是一个因果复句,阐释的是尊崇读书人而成为君子的原因。“所以贵士君子者”表示结果,是句子的主语;“以其仁而有德也”表示原因,是句子的谓语,据此可以排除C选项。答案:D。第11题。【技法点拨】解答本题的主要方法有三:一是代入验证,即把已知词语的意义带入到文中去翻译验证,若文句表意完整明确且切合上下文语境,两者表意一致。否则,两
9、者表意不一致。二是立足文本,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来推断文中加点词的含义。三是语法分析。通过划分句法成分,判定加点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从而确定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思路点拨】A选项,“饥者则食之”中的“食”是动词,根据前文“饥者”可推知其含义是“喂养”或“提供食物”;“食野之苹”中的“食”也是动词,根据后面的“野之苹”,可知其含义是“吃”。两者含义不相同,本选项符合题干要求。B选项,“而汤放之”中的“放”,根据前文“夏桀之居,修政不仁”可知其含义是“放逐”“流放”;“是以见放”中的“放”也是“放逐”“流放”,二者含义相同。C选项,“靡使有余”中的“靡”修饰动词“使”,可知其是一个副词,意思是“不”
10、;“望其旗靡”中的“靡”是倒下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D选项,“公悲之”中的“悲”后面是代词“之”,再根据前文“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可知“悲”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悲”;“心中常苦悲”的“悲”是“悲苦”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综上所述,A选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第12题。【技法点拨】要正确解答本题,可按照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本题的设误角度。二是按照“读(读文知意)览(浏览选项)锁(锁定信息源)比(将选项和信息源仔细比较,寻找信息源中的硬伤)选(选择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的方式解题。这五个步骤中“比”是关键。一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间的对照关系,以防“张冠李戴、时空错乱、事件杂糅
11、、时态混淆”。二比句间关系,以防“逻辑混乱”。三比作者观点和文意,以防“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思路点拨】D选项: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原文信息源: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原文信息源: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仔细比较可知:D选项中“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表述错误,属于曲解文意。文本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一句,
12、是叔向对“晋平公春筑台”做法的委婉批评,其意思是“难道这种做法(春筑台)是安定百姓而被后世人成为人君的途径吗?”由此可知,该题正确答案就是选项D。第13题。【技法点拨】要解答本题,可按照“六步法”进行。“读审切译连查”。(1)读。将要翻译的文言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反复阅读,依托文意,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事件、前后句子间的关系),把握句子基本大意。(2)审。在把握句子基本大意的基础上,用心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含有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和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审查:一审名词。用“”勾画出句子中出现的古代专有名词。二审实词。用圆圈圈出句子中出现的疑难词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13、、偏义复词等。三审虚词。用“”标注出句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四审活用。用“”画出句子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五审句式。用“”画出句子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3)切。将句子按表意单位或词切分。(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对译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前后文句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间的关系)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词语、语法、修辞、文化常识)合理推断其意思。(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留”“补”“调”“删”等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并写在草稿纸上。(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
14、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以上相关步骤,其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4)(5)两步是关键,关系着翻译的成败。牢记翻译六法:留删换,调补贯。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政区名、国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皆保留不动。删删去有语法作用但没有词汇意义的虚词结构助词(提宾、定后、取独)、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无义连词和偏义复词的衬字。换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换成现代词语;活用词、固定结构词换成现代汉语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调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补补出原文中被省略(主语、谓语、
15、宾语、介词、判断词等)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贯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委婉说法或含蓄的外交辞令的句子,需根据语境灵活贯通。翻译六字诀【思路点拨】(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读本句可知其大意是,武王问话于太公。本句中涉及到“克”“将”“奈何”三个词语。“克”联系上下文语境并结合“武王”和“殷”可推知是“战胜”“打败”的意思。“将”后面是“其士众”,是介词,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意思是“对于”。“奈何”是一个固定句式,意思是“怎么办”。本句的翻译为:武王战胜殷商以后,召见太公问道:“对殷的官员和百姓怎么办”?(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
16、焉。要翻译好本句,理解“室”“论”“秩”意义是关键。“老弱之不养”,分析“老弱”与“养”之间的语义关系,可知本句是一个被动句,意思是“年老体弱不被供养”。“鳏寡之不室”,中“室”的意思是“家室”,本句的意思是“没有家室的鳏寡老人”(定语后置)。“论”,有“议论”“评定”“衡量”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知其在文中的意思是“衡量”,可理解为“按照一定标准”。“秩”是一个很常见的文言词语,其意思“官员的等阶”,引申为“官员的俸禄”,联系语境其在文中的意思是“财物”。本句的翻译为:现在请允许我请求为年老体弱不被供养、鳏寡独居没有家室的人,按照一定标准提供财物。挖空训练圣人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于(对,对于
17、)天下百姓也,其(大概,表估计)犹赤子(刚生的婴儿)乎!饥者则食(n作v,拿食物给人吃)之,寒者则衣(n作v,拿衣服给人穿)之,将之养之(将养:侍奉赡养),育之长之(培育成长),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漂流)西河而下,中流(泛指河流的中游),顾谓(回头)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险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指施行德政)不在险。昔三苗氏(部族名称,苗人之始)左洞庭而(表并列)右彭蠡(彭蠡湖,鄱阳湖古称),德义不修(宾语前置,“不修德义”,不讲仁义道德),而禹灭(使灭亡)之。夏桀之居,左河、济(黄河、济水)而右太华,伊阙(山名)在其南,羊肠(羊肠阪,地名)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73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课件-小燕子进步了1_西师大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