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类型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卷试题分析与讲评 课件26张.ppt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87734
  • 上传时间:2025-11-02
  • 格式:PPTX
  • 页数:26
  • 大小:201.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卷试题分析与讲评 课件26张 2023 高考 语文 备考 2022 年高 全国 北京 试题 分析 讲评 课件 26
    资源描述:

    1、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卷文言文试题讲评2023.1.2022乙卷试题之文言文板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

    2、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

    3、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试题评析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于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贵德。说苑是一部杂史小说集,今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近十年来第一次超出了正史的范围。从文体上来看,由以前的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衍变到了文学性更强的杂史类小说。乙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围绕儒家“仁”的思想,组合了“圣人于百姓”“吴起反诘魏武侯”“武王问政”“晏子请求齐景公”“叔向劝谏晋平公”五则材料,阐释了为政者要崇德、爱民的思想,弘扬了正能量,达到了立德树人目的。今年的全国卷与新高考卷的文言文阅

    4、读题,全面考查考生文言阅读能力。此题秉承2019、2020、2021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在试题编排、考点设置上都与前两年一致,表现出一定的传承性、因袭性和规律性。在题型设置上第11题因袭中有变化,由考查文中承载文化意义的实词意义变成了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且关联了课内文句。这一微调,打通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关联,密切了教、考、学关系,丰富了试卷内涵,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试题精讲(一)阅读文本要准确解答文言文后面设置的四道题目,关键和前提是读懂文本。那么,怎样快速读懂杂事类文言文呢?我们知道杂事类文言文以事件为中心,围绕某一主题截取几个事件。根据杂事类文言文的文体特征

    5、,我们阅读的方法是“圈点勾画法”。即在阅读文本时,先看文章出处或题目,围绕出处或题目阅读文本。在阅读文本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文本中出现的人名、时间、地点、事件、结果(影响)及事件。通过“圈点勾画”式的阅读,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事件的结果(影响)是什么,当然,在考场上,我们也可结合并参照第12题所给选项来理解文本内容大意。第12题设置的四个选项,其中有三个是绝对正确的,剩余的一个不正确,但其大意是正确的只是细节上和文本有差异,因此依靠第12题的四个选项,我们基本上能理解文本大意。(二)小题解析第10题。【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语句并

    6、断句的能力。【技法点拨】在考场要准确解答此题,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1.读。“读”,就是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群,理解所断句的大意。2.审。“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3.断。“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凭语感”“通语意”“析语法”“看句构”“巧比较”等这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这五种方法中,最实用的是“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发出者主语(名词),朝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后在主语和宾语后断句就好。4.选。“

    7、选”,就是运用排除法选择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思路点拨】反复读完句子后,我们可知这句话大意说的是周公回对武王“将奈何其(殷商)士众”问话,武王对其回答和人品大加赞赏。一目四行审查四个选项,我们可知第一处不同断点是“使各居其宅田其田”。其中A、B选项的断句是“/使各居其宅田其田/”;C、D选项的断句是“/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我们进行语法分析可知本句是兼语句。本句的大主语是“朝廷”,大谓语中心语是“使”。“使”的宾语是“各(士众)”。以“各(士众)”为主语的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居”“田”,“居”的宾语是“宅”;“田”活用为动词“耕种”,宾语为“田”。由此可见,“各居其宅田其田”是一个两个相对完

    8、整的表意单位,其中间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选项。再往后看C、D选项,我们可知第二处不同的断点是“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其中,C选项的断句是“/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选项的断句是“/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我们进行语法分析可知本句是一个因果复句,阐释的是尊崇读书人而成为君子的原因。“所以贵士君子者”表示结果,是句子的主语;“以其仁而有德也”表示原因,是句子的谓语,据此可以排除C选项。答案:D。第11题。【技法点拨】解答本题的主要方法有三:一是代入验证,即把已知词语的意义带入到文中去翻译验证,若文句表意完整明确且切合上下文语境,两者表意一致。否则,两

    9、者表意不一致。二是立足文本,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来推断文中加点词的含义。三是语法分析。通过划分句法成分,判定加点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从而确定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思路点拨】A选项,“饥者则食之”中的“食”是动词,根据前文“饥者”可推知其含义是“喂养”或“提供食物”;“食野之苹”中的“食”也是动词,根据后面的“野之苹”,可知其含义是“吃”。两者含义不相同,本选项符合题干要求。B选项,“而汤放之”中的“放”,根据前文“夏桀之居,修政不仁”可知其含义是“放逐”“流放”;“是以见放”中的“放”也是“放逐”“流放”,二者含义相同。C选项,“靡使有余”中的“靡”修饰动词“使”,可知其是一个副词,意思是“不”

    10、;“望其旗靡”中的“靡”是倒下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D选项,“公悲之”中的“悲”后面是代词“之”,再根据前文“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可知“悲”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悲”;“心中常苦悲”的“悲”是“悲苦”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综上所述,A选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第12题。【技法点拨】要正确解答本题,可按照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本题的设误角度。二是按照“读(读文知意)览(浏览选项)锁(锁定信息源)比(将选项和信息源仔细比较,寻找信息源中的硬伤)选(选择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的方式解题。这五个步骤中“比”是关键。一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间的对照关系,以防“张冠李戴、时空错乱、事件杂糅

    11、、时态混淆”。二比句间关系,以防“逻辑混乱”。三比作者观点和文意,以防“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思路点拨】D选项: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原文信息源: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原文信息源: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仔细比较可知:D选项中“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表述错误,属于曲解文意。文本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一句,

    12、是叔向对“晋平公春筑台”做法的委婉批评,其意思是“难道这种做法(春筑台)是安定百姓而被后世人成为人君的途径吗?”由此可知,该题正确答案就是选项D。第13题。【技法点拨】要解答本题,可按照“六步法”进行。“读审切译连查”。(1)读。将要翻译的文言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反复阅读,依托文意,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事件、前后句子间的关系),把握句子基本大意。(2)审。在把握句子基本大意的基础上,用心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含有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和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审查:一审名词。用“”勾画出句子中出现的古代专有名词。二审实词。用圆圈圈出句子中出现的疑难词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13、、偏义复词等。三审虚词。用“”标注出句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四审活用。用“”画出句子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五审句式。用“”画出句子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3)切。将句子按表意单位或词切分。(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对译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前后文句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间的关系)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词语、语法、修辞、文化常识)合理推断其意思。(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留”“补”“调”“删”等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并写在草稿纸上。(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

    14、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以上相关步骤,其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4)(5)两步是关键,关系着翻译的成败。牢记翻译六法:留删换,调补贯。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政区名、国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皆保留不动。删删去有语法作用但没有词汇意义的虚词结构助词(提宾、定后、取独)、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无义连词和偏义复词的衬字。换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换成现代词语;活用词、固定结构词换成现代汉语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调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补补出原文中被省略(主语、谓语、

    15、宾语、介词、判断词等)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贯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委婉说法或含蓄的外交辞令的句子,需根据语境灵活贯通。翻译六字诀【思路点拨】(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读本句可知其大意是,武王问话于太公。本句中涉及到“克”“将”“奈何”三个词语。“克”联系上下文语境并结合“武王”和“殷”可推知是“战胜”“打败”的意思。“将”后面是“其士众”,是介词,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意思是“对于”。“奈何”是一个固定句式,意思是“怎么办”。本句的翻译为:武王战胜殷商以后,召见太公问道:“对殷的官员和百姓怎么办”?(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

    16、焉。要翻译好本句,理解“室”“论”“秩”意义是关键。“老弱之不养”,分析“老弱”与“养”之间的语义关系,可知本句是一个被动句,意思是“年老体弱不被供养”。“鳏寡之不室”,中“室”的意思是“家室”,本句的意思是“没有家室的鳏寡老人”(定语后置)。“论”,有“议论”“评定”“衡量”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知其在文中的意思是“衡量”,可理解为“按照一定标准”。“秩”是一个很常见的文言词语,其意思“官员的等阶”,引申为“官员的俸禄”,联系语境其在文中的意思是“财物”。本句的翻译为:现在请允许我请求为年老体弱不被供养、鳏寡独居没有家室的人,按照一定标准提供财物。挖空训练圣人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于(对,对于

    17、)天下百姓也,其(大概,表估计)犹赤子(刚生的婴儿)乎!饥者则食(n作v,拿食物给人吃)之,寒者则衣(n作v,拿衣服给人穿)之,将之养之(将养:侍奉赡养),育之长之(培育成长),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漂流)西河而下,中流(泛指河流的中游),顾谓(回头)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险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指施行德政)不在险。昔三苗氏(部族名称,苗人之始)左洞庭而(表并列)右彭蠡(彭蠡湖,鄱阳湖古称),德义不修(宾语前置,“不修德义”,不讲仁义道德),而禹灭(使灭亡)之。夏桀之居,左河、济(黄河、济水)而右太华,伊阙(山名)在其南,羊肠(羊肠阪,地名)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

    18、放(放逐)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攻克,打败)殷,召太公而(表顺承)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奈何:拿怎么办;士众:士人和百姓)?”。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连同)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厌恶)其余胥(墙壁)。咸(全、都)刈(割,这指杀死)厥(其,他的、他们的)敌,靡(没有)使(让)有余,何如(怎么样)?”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怎么处理这事)?”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使活下)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n作v,耕种)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19、(只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百姓有过在予(我)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主谓倒置,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凡所以(的原因)贵(认为贵,尊重)士君子者以(因为)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adj作n,老人)负薪(背着柴火)而有饥色,公悲(悲悯)之,喟然(叹气的样子)叹曰:“令吏养(赡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不幸),守国之本也。今君爱(怜惜)老而恩无不逮(达到),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而,表顺承)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评定、判定)而供秩(供养、安置)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

    20、:“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犹言乐善好施),缓刑辟(刑法,刑律)而趋民时(犹农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用来的)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2022年北京卷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

    21、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

    22、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

    23、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汉书贾谊传,在对比中强调注重礼义教化的治国之道,并涉及个人成长环境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简洁严谨的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母语的认识与热爱,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以礼义治”“以刑罚治”的对比辨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理性思辨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基础性主要表现在考查内容的选择上。第6、7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

    24、和用法的理解,第8、9题考查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之”“而”“道”等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常用词语,“讦”“暴”“审”等关键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对具体语境的理解来辨析推断,这是学生熟悉的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第10题考查主要段落文本思路与内容的梳理、归纳,对文言阅读与逻辑思维能力均有一定要求,但也属于基础性阅读能力。几道试题均指向文言文阅读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考查,保证了基础性考查功能。可以看出,重视与教材的联系也是今年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重要特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入了贾谊的文章,学生有亲切感;“之”“而”等词语教材中反复出现,学生熟悉。试题重视对教材的呼应与联系,引导一线教学重视教材的同时灵活

    25、运用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考核,是目前为止唯一设置有针对性的试题、保持完整的实词、虚词、句子理解与翻译、文本理解进行全面考核的省市。文言文阅读考四个选择题。文言文选择题考核的内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与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与概括,分别对应的是6、7、8、9小题。这四个选择题,是语文考卷中最难获得分数的,需要的必备知识有:文言句式,实词类则包括一词多义(再挂辨别语境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虚词则包括18个虚词的具体运用;关键要具备根据具体语境辨别实虚词及句子的能力,其突破口不在于读了或者练了多少文章,而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条分缕析、抽丝拔

    26、茧,需要进行严密的逻辑研判、归纳与推理,才可能才可能推究出答案。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无道之暴也暴:短促B所上者告讦也讦:揭发C道之以德教道:引导 D祸几及身几:大多 A.【解析】暴:残暴。句意: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故选A。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亡:灭亡/通“无”,没有。B项,之:助词

    27、,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而:都是连词,转折。D或:或许/有的人。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顾不用哉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 B皆以积渐然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 C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 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项,“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

    28、情。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错误,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所以,应是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10.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礼者禁于将

    29、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参考答案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附:译文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政治清明、统治长久,而秦王朝不行德政、暴虐残酷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

    30、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已经进行了教育。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品行端正的人。一直与品行端正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端正,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品行不端正的人相处,品行就不会端正,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崇尚的是刑罚。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在某一行为发生之前制止它,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容易体现,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

    31、奖赏来鼓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像金石一样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像四季一样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才能像天覆地载一样无偏无私,难道反而不使用(奖赏和刑罚)吗?然而,人们一致认可的礼,可贵之处在于能在未形成之前断绝罪恶,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才好!”为君主出谋划策的人,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一旦在心中确定了取舍标准,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难也不是一天造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

    32、程。君主所积累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用礼义治国的君主,便积累礼义;选择用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累刑罚。刑罚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怨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累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就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周武是相同的,但是商汤、周武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存在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

    33、下,只有十多年就分崩离析了。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周武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周武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鸟兽草木丰富广泛,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天下人都听说的。秦始皇把天下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一样都没有,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祸患几乎危及自身,子孙被诛杀断绝,这是天下人都看到的。这不是非常明显的效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

    34、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结合他做的事来观察,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备考启示1.以“本”为本,夯实基础。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语文亦是如此,再灵活、再新颖的高考语文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演变,而基础知识又离不开平时学习中的积累。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一定要以课本为根基,吃透课本,理解识记课本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实词含意,弄清本课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含意及作用。2.以“读”为要,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摒弃“重做题、轻读文”或“只做题、不读文”的不良习惯。阅

    35、读文言文时,可用不同符号标注人名、时间、地点、梳理事件脉络、标注事件结果(影响),从整体上理解文本内容,体味作者观点态度。在阅读中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3.以“诵”为基,培养语感,形成能力。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对古诗文的诵读和背诵,在背诵中形成语感。对于那些文质兼美、富有哲思的语段,还可抄读,在抄读中,积累阅读感受,积淀阅读经验,培养语感。一、课本是我们教学的范本,也是考试出题的依据,脱离课本就是脱离了根本。二、学生天天读课本,包括课文和注释。三、每一课的知识点都应该扎扎实实地过一遍,甚至多遍。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北京卷试题分析与讲评 课件26张.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734.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达标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达标题).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轻巧夺冠).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轻巧夺冠).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 随机抽样、统计图表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九章 统计与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1 随机抽样、统计图表练习(含解析).docx
  • 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8 隐零点与极值点偏移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8 隐零点与极值点偏移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题).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7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零点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7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零点练习(含解析).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6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6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5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5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研优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研优卷).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4 函数中的构造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4 函数中的构造问题 培优课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模拟题).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模拟题).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最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最新).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新).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新).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巩固).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巩固).docx
  • 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导数的运算练习(含解析).docx2023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导数的运算练习(含解析).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实用).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实用).docx
  •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数学(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数学(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夺分金卷).docx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夺分金卷).docx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