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同步学案-【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上好课 5.2 大学 同步 上好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备课 系列 统编
- 资源描述:
-
1、大学之道同步学案学习提示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素养目标1.了解礼记大学等相关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
2、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和“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内涵。课堂环节u 环节一:知人论世一、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礼记的由来礼记礼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以辅助理解,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的特点及地位特点章法谨严,文辞婉转
4、,前后呼应“三礼”之一礼记周礼仪礼“五经”之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之一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二、了解大学“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至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
5、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三、作者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四、理解标题“大学”含义“大学
6、”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大学与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道规律和原则“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u 环节二: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本末( ) 壹(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
7、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任务2:聆听朗
8、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u 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9、静: 安: 虑: 得: 本末: 道: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 第一段三句话讲了什么内容?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思考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思考3:“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思考4:为什么先要明确“三纲”这样的目标呢? 思考5:怎样实现“三纲”? 思考6: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0、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于: 正: 诚: 齐其家: 修其身: 致其知: 格物: 知至: 治: 至于: 庶人: 壹是: 本: 释义: 拓展补充:致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内容及作用。 思考2: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思考3: “八目”之间是什么
11、关系? 思考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思考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思考6:“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任务活动二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活动:梳理整篇文章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
12、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
13、不同的艺术手法。l 活动一:阅读并思考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
14、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息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节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
15、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折(zh)阅:低价销售,亏损。思考: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l 活动二:阅读并思考“所谓诚其意者,毋(w)自欺也,如恶(w)恶()臭(xi),如好(ho)好(ho)色,此之谓自谦(qi)。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n),故君
16、子必诚其意。思考:如何做到诚意? l 活动三:思辨探究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u 环节四:思考延伸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
17、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97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语文版四下29《孔子学琴》1.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