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江苏省各地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5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2020 2021 学年 江苏省 各地 年级 下册 语文期末 分类 汇编
- 资源描述:
-
1、专题05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文言文阅读(2021江苏苏州五年级期末)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甚:_诣:_示:_闻: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请写出这两句句子的意思。_(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请说说理由。_【答案】1 极,非常 拜访 给看 听见,听说2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
2、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甚聪惠:非常聪明。甚:非常。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拜访。孔指以示儿曰: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示:给看。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闻:听见,听说。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人物形象的分析。(1)考查了文言文字句的翻译。要求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示”的意思为:给看;“曰”的意思为:说;“未”的意思为:没有;“家禽”的意思为:家里的小鸟。这
3、句话的意思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家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非常巧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
4、,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021江苏南通五年级
5、期末)阅读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诣其父( )乃呼儿出( )4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呼儿出B此/是君家果C孔指/以示儿/曰D儿/应声/答曰5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里?(至少说出两点)_【答案】3 拜访 于是4C5他能从“此是君家果”中听出言外之意,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他“应声答曰”,可见他反应迅速。他能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应对,表现了应有的礼貌。【解析】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
6、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诣其父”的意思是拜见他的父亲。“诣”的意思是拜访。乃呼儿出:于是便叫他出来。乃:就;于是。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朗读节奏的辨析。“孔指以示儿曰”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孔/指以示儿/曰,故C项错误。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
7、,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他能从“此是君家果”中听出言外之意,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他“应声答曰”,可见他反应迅速。他能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应对,表现了应有的礼貌。(2021江苏泰州五年级期末)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诵:背诵。方:正。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6解释各组中划线的词的含义。乃复进:_对曰:_裂其织:_自是之后:_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
8、之B以此戒之C而置之其坐D自是之后8翻译下面的句子。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_9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答案】6 又 回答 割断 这7D8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9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聊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解析】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止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孟母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
9、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6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第一个字“复”是“又”,表重复。第二个字“对”表“回答”。等第三个“裂”放到语境中,可知是“割断”之意。第四个“是”在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代词用法,即为“这”之意。7本题考查对“之”字用法的掌握。前三个均为代词,“至之市”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的时候”之为动词,是到,去,往的意思。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引”“裂”以 “诫”等。“引”是动词,拿的意思,“裂”是割断意思,以是用的意思,“诫”是警告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道理的掌握。孟母在教育孟子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
10、说教性的语言,而是用“断织”的行动,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因分心而中途而废。“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就是有力地印证。(2021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五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汗不敢出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选自太平广记)注释:令誉:美名、荣誉。语:告诉。敕见:皇帝下诏书。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惶惶:恐惧。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卿面何以汗( )复问会(
11、 )11以下句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卿/面何以汗。B卿/面何以/汗。C卿面/何以汗。D卿面/何/以汗。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战战栗栗,汗不敢出。_13请用“ ”在文中画出钟毓、钟会两人“令誉”表现的语句。【答案】10 少年时期 为什么 又11C12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13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解析】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
12、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10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钟毓、钟会少有令誉”意思是: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少:少年时期。“卿面何以汗”意思是: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何以:为什么。“复问会”意思是:文帝又问钟会。复:又。1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意在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句意,是否正确理解了句子的结构。句中停顿,单从字面上不易掌握,必须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卿面何以汗”意思是:你脸上为什么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14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