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7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梳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课
- 资源描述:
-
1、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梳理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
2、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
3、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
4、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本思想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成语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
5、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众叛亲离】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作品简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6、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朗读节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1.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2. 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3. 环:围。4. 池:护城河。5. 如:比得上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7.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动词的使动用法)9.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
8、的锐利。10.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11. 至:极点12.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3. 畔:通假字,同“叛”,背叛。1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亲戚畔之:通假字,“畔”同“叛”,背叛。词类活用【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
9、: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而】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夫环而攻之:表顺接。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
10、亡:国家。【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成语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出 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众叛亲离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11、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12、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行文思路1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举例论证:攻方:得天时、失地利失败,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得地利、失人和失败,结论:地利不如人和。3.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反面论证:统治天下,地利不足恃(要靠人和)对比论证:(怎样得人和?)得道(王道,即施行仁政)者多助(即人和),失道者寡助。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
13、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艺术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理解性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
14、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得道”与否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王道。施“仁政”。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28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