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类型专题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03280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03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7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梳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课
    资源描述:

    1、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梳理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

    2、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

    3、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

    4、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本思想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成语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

    5、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众叛亲离】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作品简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6、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朗读节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1.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2. 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3. 环:围。4. 池:护城河。5. 如:比得上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7.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动词的使动用法)9.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

    8、的锐利。10.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11. 至:极点12.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3. 畔:通假字,同“叛”,背叛。1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亲戚畔之:通假字,“畔”同“叛”,背叛。词类活用【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

    9、: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而】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夫环而攻之:表顺接。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

    10、亡:国家。【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成语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出 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众叛亲离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11、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12、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行文思路1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举例论证:攻方:得天时、失地利失败,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得地利、失人和失败,结论:地利不如人和。3.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反面论证:统治天下,地利不足恃(要靠人和)对比论证:(怎样得人和?)得道(王道,即施行仁政)者多助(即人和),失道者寡助。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

    13、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艺术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理解性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

    14、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得道”与否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王道。施“仁政”。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

    15、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

    16、当行仁政。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

    17、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教材习题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观点 理解 事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那么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莫定了根底.商纣王虽然

    18、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发奋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兴旺安逸和享乐那么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

    19、而国灭。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一段。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符合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那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三、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

    20、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默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隔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四、翻译下列句子。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

    21、)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4.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我选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个观点也被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

    22、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出自孟子的三十个常用成语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释义:比喻自己具有和别人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比别人轻一点,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别人。二、心悦诚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释义:出自真心的服气,不但服气,还发自内心的高兴。三、出类拔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与孔子也。”释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的人。四、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

    23、倍之,惟此时为然。”释义: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五、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六、水深火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里那样越来越深,像在火里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们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七、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释义:比喻和对方交流时,不能正面回答问题,只能绕开话题,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八、与民同乐。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释义:就是指君主能够施行仁政,与

    24、百姓休戚与共,共享快乐的生活。后常比喻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九、寡不敌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释义:比喻在战争中,和对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根本不可能战胜对方。十、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释义: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办法和方向错误了,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十一、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释义:能够把秋天鸟的毛端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喻人的目光敏锐,洞察事理,任何微小的事物和变化,他都能看得很清楚。十二、君子远庖厨。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释义:君子

    25、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动物被宰杀。十三、杯水车薪。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徒劳无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十四、不言而喻。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释义:形容道理很浅显,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十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释义: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不孝的,就是不能尽到后代的责任。十六、此一时,彼一时。出自孟子

    26、.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释义:现在是一个时候,那是一个时候。任何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间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十七、当务之急。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物之为急;忍者无不要也,急亲贤之为务。”释义:指当前最急切需要处理的事情。十八、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释义:君子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就行。十九、反求诸己。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释义: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后,不要责怪别人,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二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

    27、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释义:古时候男女结婚,都要有媒人介绍,然后父母做主。二十一、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释义:喜欢给别人当老师。形容做人不谦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二十二、何出此言。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释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二十三、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释义:意思是说不要盲目迷信书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要活学活用。二十四,乱臣贼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释义:叛乱之臣和忤逆之子。后泛指心怀不轨的人。二十五、茅塞顿开。出自孟

    28、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释义: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住了,现在忽然打开了。形容人恍然大悟,忽然开窍了,道理想通了。二十六、却之不恭。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释义:却是退却。退却别人的邀请,就显得对人有点不尊敬了。二十七、舍我其谁。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释义:除了我还能有哪一个人呢?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自己做的事,绝不退让。二十八、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释义:为了维护正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二十九,同流合污。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释义:跟坏人搅在一块,一同做坏事。三十、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释义: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辣,心中没有一点仁义道德。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词语译文梳理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词语积累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设计(四个)五、 孟子思维导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280.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