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3毛泽东诗词两首_西师大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教材 解读 13 毛泽东 诗词 师大
- 资源描述:
-
1、六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3毛泽东诗词两首西师大版(2019)教材简析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都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全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的五个典型画面,即:“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
2、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0月下旬,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3、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解读与提示七律长征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
4、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对“只等闲”的充分理解可放在学完全诗后,让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红军战士对待各种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的表现来理解为什么说“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高大的五岭山脉,在红军面前变得像渺小的细浪;大气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面前变得像脚下滚动的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现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走:滚动。“走泥丸”出自汉书蒯通传的“坂上走丸”,在斜坡上滚下泥丸来,跳动得快,看上去像一条起伏的线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