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课件:第三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3)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课件:第三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3 2021 2022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教学 课件 第三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毛泽东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层林尽染的群山,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徐志摩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又吟唱出了一种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呢?(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敏感的中国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间,在自然里汲取精神成长的智慧与力量。那么宋代的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旅,又会体悟出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思接千载,与先哲对话。朱自清面对清华园中那方笼罩着朦胧月色的荷塘,又是怎么说的呢?(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感伤。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3.领悟作者“尽吾志”与“深思
2、慎取”的思想。(难点)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重点)活动一:听录音,听准字音,注意句读。正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庐冢()有碑仆()道盖音谬()也窈()然咎()其欲出者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王回深父()bohuzhnpmiyojixinshnf活动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提示:第一部分(1、2段):记叙游山经过;第二部分(3、4段):议论游山心得;第三部分(5段):记叙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后洞慧空禅院前洞东五里由山以上五六里活动三:小组合作,看图复述游踪。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内容和主旨1.“后世之谬其传”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提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3、,盖音谬也。”【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提示】“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4.在作者看来,治学的非常之境,常在险远,要具备
4、哪三个条件?【提示】一为“有志”,二为“足力”,三为“相物”。险远境地不足畏,先要有追求险远的抱负,再应有征服险远的力量,还要有战胜险远的物质条件。而在这三个条件中,“有志”是最根本的。因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讥、无悔。这便是作者游褒禅山最大的心得体会。5.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说学习贵在有志。古人如此看,今人也如此看。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提示】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有志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对于写仆碑上漫灭的碑文中犹可辨识的字,其目的不是为了表现有志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不人云亦
5、云(“随以止”),必须深思而慎取的主题。(2015全国卷II)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考题主要考查思维的条理性
6、、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注意语句前后要衔接,从首句“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可知,下句应是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再分析下文,下文对“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分别进行了解释,可知应为“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答案: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的区别是盲从书本知识和想象、思考、质疑,由此可知为“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与前后句子应为排比句,且形成阅读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抓住批判型阅读的特点,应为“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在作者看来,一个人追求成功需要
7、志、力、物三个方面的条件,你认为其中哪个条件是决定性的条件?请查找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文,向同学们陈述你的观点。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作者介绍】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临川王安石塑像【文体知识】“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443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1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3课 梅兰芳蓄须品读释疑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