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测试卷(二)课件 新人教版.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测试卷二课件 新人教版 2022 年级 语文 上册 单元测试 课件 新人
- 资源描述:
-
1、语文单元测试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1)chng_尚(2)意yn_(3)yun_远流长(4)dn_生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1)承载_(A.ziBzi)(2)应和_(A.hBh)蕴崇源诞BB3.晓宇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发现了画线句有一处语病,但是不知道怎么修改,你能帮他修改过来吗?(3分)“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与“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互换位置。4.同学们对“和”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动手查找资料,找到了以下资料:现在你认为“和”字的本义是什么?(2分)乐器发出的和谐之音或乐器发出的和音。古汉语中,“和”由“禾”和“龠
2、”构成,“禾”表示发音,“龠”表示含义。“龠”在说文解字里的记载是一种有着三个孔的竹子做成的乐器,能与其他乐声相协调。5.将下列句子连接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变得含情脉脉。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A B C DB6.古诗文名句填空。(6分)世间一切都仿佛
3、是遇见。途径北固山,诗人王湾遇见“(1)_,(2)_”的美景,让人明白新旧交替的道理;江南暮春时节,诗人杜甫遇见故人李龟年,吟唱“(3)_,(4)_”之句,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时代繁华落幕的慨叹。咏雪一文中用“(5)_”和“(6)_”来比喻白雪纷纷的场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7.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B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道: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C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与父亲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
4、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对“我”的阻拦。D朝花夕拾中的女性形象不多,最突出的是长妈妈,刻画了一个文化水平低但善良、质朴又有着新思想的农村妇女形象。D【解析】D.朝花夕拾中塑造的长妈妈并不具有新思想,而是一位愚昧无知的农村妇女的形象。(1)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这两部书的名称。(2分)_(2)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山海经天演论示例:狗猫鼠理由: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和军阀统治者的
5、帮凶。李阿婆的幸福生活谢丙其 菜市场里,白发苍苍的李阿婆拄着拐杖,步履缓慢,影子拖得老长。她看着摊子上各色各样的凉菜,自言自语:“这个我咬不动,那个我嚼不动,我只想找点咬得动的菜吃。”她一边挑,一边说话,夹了肉丝烧茄子,又选了几枚鸽子蛋。她挑完之后还晃了两下盆子,似乎在掂量有多重,把盆子递给店员,去皮一称还不到四两,仅仅三块五。她说过,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东西可以理解,可这也太少了!如果老板娘在场,绝对不会为老人调菜的,她会说,调这么点菜还不够配料钱。只有店员小姑娘懒洋洋地为老人调菜,记下的菜谱,不知修改了多少遍。老人不断强调,不要放糖,少放点酱油,我家里有的是酱油。可每当节假日,老人
6、买菜的分量就特别大,她说家里人多,祖孙三代,整整十口人,买少了不够吃。“小姑娘,今天中秋节,给我选最好的菜,可要现场烧:鸡一定要白斩鸡,鸭要北京脆鸭,加上河里的虾,海里的蟹我家老头与孩子可喜欢吃这些呢。”店员小姑娘突然改变了不屑一顾的神色,为老人调菜。她一边动作利索地记下菜谱,准备一个又一个的装菜盒子,一边说:“阿婆,您孙女小雅是我初中同学,我们好久没见了,小雅回家时您一定得告诉我。”李阿婆说:“好,好,我孙女在外地打工赚钱,回家时一定告诉你。很快就会回家的,很快就会回家的。”她说到后面,声音越来越轻。“现烧热菜清蒸鲤鱼,一定要记得在鱼身上开花刀,可以帮助调料的味道渗入鱼肉中。大葱、盐、胡椒粉
7、、黄酒、玉米油、花椒、姜丝、葱段、八角、桂皮,要一起塞进鱼肚子的。”小姑娘翘起嘴唇,不乐意起来。李阿婆继续说着:“这样就能够更完好地保持鱼肉的鲜嫩滋味,口感松软细腻,吃起来爽而不腻。小姑娘,吩咐厨师根据我的要求烧,不要搞错了!”“再要一个红烧肉,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为主料,文火烧制,这样做出来的肉香甜松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李阿婆等了两小时,接过热菜,看着香气扑鼻、色泽诱人的红烧肉,得意地抿着嘴笑了:“真是高手烧的,红烧肉味道很好,关键是他们火候处理得当,真是老少皆宜的美食。”接着,她抖着手拿出了她的“钱包”破旧的尼龙袋,袋子皱巴巴的,看起来已用过很长时间。她大方地拿出好几张大钞:“你看,我
8、有退休金,还花不了呢!”“李阿婆,还是您幸福,不愁吃穿,孩子们都回家过节!”“李阿婆,您买这么多菜,家里肯定来了不少客人吧?”街坊们纷纷附和着说,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饭做好了。”有了智能电饭锅那温柔的提示音,家里温馨了许多,李阿婆的心情也愉悦了许多。“来啦来啦。”她总要回应一声才去打饭。李阿婆郑重地拿出一大摞饭碗、筷子,按顺序端端正正慢慢地摆放在桌面上。上座位置是留给她丈夫的,照片就挂在墙上,依然年轻英俊,眼睛直盯着餐桌呢。下面位置,依次是右边留给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家,左边留给在杭州工作的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一家。她为每个空位发一只饭碗、一双筷子、一把调羹,再虔诚地为全家挨个祈
9、祷一番后,才庄严宣布:“开始用餐,尽管吃。”说完,她的眼里已经满含泪水。接着,她拿出每天坚持画杠杠的小本子,数一数:丈夫离世4635天,儿子上次回家至今528天,女儿上次回家至今613天(安庆日报2021年7月28日)9.试用一个词描述“李阿婆的幸福生活”,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分)示例一:孤独,文中李阿婆整年都只有自己一个人生活,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亲人的探视。示例二:悲惨,文中逢年过节,李阿婆只有一个人吃饭、生活,丈夫离世很多年,儿子、女儿很久没有回来。示例三:虚幻,文中李阿婆节假日都烧大量的菜给身在外地的家人吃以缓解自己的牵挂之情,实际上这只是她对亲人团聚的幻想而已,看出她生活
10、的孤独和虚幻。10.结合语境,按要求答题,三选二。(4分)(1)她挑完之后还晃了两下盆子,似乎在掂量有多重,把盆子递给店员,去皮一称还不到四两,仅仅三块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动作描写,“挑”“晃”等动作,体现了李阿婆对蔬菜、鸽子蛋的质量要求高,精打细算,表现了她平时的节俭,生活的不容易。(与后文节假日准备特别多的菜形成对比。)(2)李阿婆说:“好,好,我孙女在外地打工赚钱,回家时一定告诉你。很快就会回家的,很快就会回家的。”她说到后面,声音越来越轻。(分析句中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声音越来越轻”体现了李阿婆对孙女回家这件事越来越没有底气,十分心虚、落寞,悲伤和孤独占据了她的内心世界。(
11、3)“来啦来啦。”她总要回应一声才去打饭。李阿婆郑重地拿出一大摞饭碗、筷子,按顺序端端正正慢慢地摆放在桌面上。(分析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总”是“总是”的意思,可以体现李阿婆丈夫逝世,儿女在外,自己一人生活,平常只能与电饭煲对话,假装家庭热闹的氛围,假装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吃饭,凸显了李阿婆在家里的孤独与凄凉。11.文章第段是邻居对李阿婆说的话,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去读?作者在此处引述了邻居的话,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李阿婆,还是您幸福,不愁吃穿,孩子们都回家过节!”“李阿婆,您买这么多菜,家里肯定来了不少客人吧?”我们应该用羡慕的语气去读,邻居说的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邻居对
12、李阿婆“不愁吃穿”“孩子们都回家过节”的羡慕,反映了邻居们也很难与亲人团圆过节这一社会现状。与后文李阿婆儿女其实离家多年未归,丈夫也已去世,一个人孤独地过节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李阿婆孤身一人过节的窘境,突出了李阿婆生活的艰难与凄凉,也增添了李阿婆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12.本文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结尾的妙处。(5分)小贴士: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以欧亨利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语文课件-富饶的西沙群岛2 _北京课改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