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类型练习16: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3)-【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55713
  • 上传时间:2025-11-0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712.31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考融合 练习16: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3-【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练习 16 文言 实词 内外 联合 判断 融合 2024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言文
    资源描述:

    1、练习16: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3)(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 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

    2、”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 ”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 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节选自孔丛子记义)材料二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3、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髡(k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陈寔,字仲弓,东汉人。元方:陈纪,陈寔之子。 伛:驼背。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天下诚A有欲治之B君能行其道C则夫子虽徒步D以朝E固F犹为之G,何必远辱H君之重贶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窃,暗地里,私自,与促织“窥父不在

    4、,窃发盆”中的“窃”词义相同。B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与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相同。C材料一中的“二三子”,诸位,你们;材料二中“三子”意为三位先生。D府君,指太守,与孔雀东南飞“府君得闻之”中“府君”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昭王要给孔子赠送华丽的安车,宰予当面拒绝,他认为孔子以治国修身为乐,崇尚义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不喜欢外观华丽之物。B子贡认为孔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而宰予在楚昭王面前只说了孔子的一些事实,没有说尽孔子的高美,对其说法不以为然。C客人引用易中“二人”句,意在说明属下与太守应该保持同心一致,进而批评元方不应

    5、为了肯定自己父亲的人格而否定太守的决定。D元方因客言“何其谬也”而“故不相答”,客以“因伛为恭”为喻,说元方好比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腰一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2)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14设若孔子得知元方的答问,他会是怎样的态度?(3分)10.C、E、G解析:句子的意思是:果真有想治理天下的君主能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着去上朝,也一定会乐意去,何必使您这厚重的赏赐在远方遭受辱没呢?“诚”修饰“有”,而“有欲治之”是修饰“君”的,故“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其间不可断开。“徙步”是“

    6、(上)朝”的途经,故“徙步以朝”其间不可断开。“远辱”与“君之重贶”为动宾关系,“何必乎”为完整问句,其间不可断开。11.A 解析:文中“窃”与“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窃”词义不同,文中“窃”是私下里、私自的意思,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词,而“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窃”是偷偷地、暗地里的意思。12.C 解析:D项,客引“二人”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子是同心的,一致的,从而说明元方答问的矛盾:既肯定太守是高明之君,又肯定被太守处罚的父亲是忠臣孝子。13.(1)我通过老师的日常用度,以及考虑老师的心思所在来判断,所以知道他会这样。(2)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

    7、事呢?14.太守惩处了自己的父亲,仍然说太守是“高明之君”,父亲受了太守的惩处,仍然说父亲是“忠臣孝子”。元方秉持公心,不作浮夸之语,符合孔子“言贵实”的主张,所以孔子会肯定元方的答问。【解析】作答本题,一要根据材料一明确孔子关于评判言谈的标准,二要从材料二里明确元方答问的实质,然后做出判断。从材料一最后一句可知,孔子主张“言贵实”。分析元方答问,不感情用事,秉持公心,实事求是,和孔子的主张是一致的。【译文一】孔子派宰予出使楚国,楚昭王用象牙装饰安车,想通过宰予赠送给孔子。宰予说:“夫子他老人家是不会坐这车的。”楚昭王问为什么?”宰予回答说:“我通过老师的日常用度,考虑老师的心思所在来判断,所

    8、以知道他不会用这辆车。”楚昭王说:“说说看。”宰予回答说:“自从我侍候夫子以来,私下里见他言语不离大道,行动不违背仁,重视义崇尚德,清正廉洁喜好节俭。出仕享有俸禄,但是却不用来积累财富。不合于道义则离去,辞官的时候没有恋恋之心。妻子不穿华丽的衣服,妾也不穿丝制的衣服。车马器皿都不雕刻华丽的花纹,不把谷物等粮食给马吃。如果道可行则以治理国家为乐,道不行则以修身为乐,这就是夫子之所以为夫子的原因。假如是看起来外观华丽的东西,听起来淫邪的妖冶美女的歌声,夫子经过的时候不会去看,遇到的时候也不会去听。所以,我知道夫子不会使用这辆华丽的安车。”楚昭王说:“既然这样,夫子的意愿是什么呢? ”宰予回答说:“

    9、现在天下道德被搁置,夫子的志向就是想重兴礼义道德并推行它,果真有想治理天下的君主能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着去上朝,也一定会乐意去。何必使您这厚重的赏赐在远方遭受辱没呢?”楚昭王说:“从今以后就知道夫子的道德是多么伟大了!”宰予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说:“诸位,你们认为宰予的话怎么样?”子贡说:“没有说尽老师道德的高美。夫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像宰予所说的,不过是老师的一些实在事情罢了。”孔子说:“言语贵在真实,才能使人相信,舍弃了真实还有什么可称赞的呢?所以,子贡的浮华比不上宰予的真实。”【译文二】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

    10、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二)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

    11、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

    12、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

    13、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两句中的“浮”字含义相同。B.“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与“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中流”含义相同。C.“吴起对曰”与“肯与邻翁相对饮”(客至)两句中的“对”字含义不同。D“在德不在

    14、险”与“其险也如此”(蜀道难)两句中的“险”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吴起曰”与“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B.“夏桀之居”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C.“德义不修”与“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之养之”与“最难将息”(声声慢)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B.“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两

    15、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C.“守国之本也”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D.“是夺民时也”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君不信德”与“若入的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B“咸刈厥敌”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字含义相同。C“臣闻爱其人者”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D“武王克殷”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所以游

    16、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B.“在予一人”与“举以予人”(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不同。C“咸刈厥敌”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两句中的“厥”含义相同。D.“臣闻之”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仁是亲”与“是心足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B.“无罪者活之”与“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C.“景公游于寿宫”与“秦时与臣游”(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游”字含义相同。D.“百姓有过”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8下

    17、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罪者活之”中的“活”是“使活下来”的意思,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字含义不同。B.“田其田”中的第一个“田”为动词,与“莲叶何田田”(江南)中的“田”字含义不同。C.“睹长年负薪”中的“负”是“背”的意思,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D.“乐贤而哀不肖”中的“不肖”是名词“无才德之人”,与“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不肖”含义不同。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春筑台”中的“公”是爵位名,与“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18、(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公”字含义不同。B“鳏寡有室”与“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字含义不同。C.“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中“者”是音节助词,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者”的用法不同。D“乃罢台役”中的“罢”是停止的意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罢”字含义不同。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使有余”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中的“余”字含义不同。B.“以其仁而有德也”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以”字含义不同。C.“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中的“老”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第二个“老”字

    19、含义相同。D.“论而供秩焉”与“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中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之于”含义相同。B.“饥者则食之”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两句中的“者”字含义相同。C.“寒者则衣之”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衣”字含义和用法相同。D.“育之长之”与“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两句中的“长”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上食埃土,下

    20、饮黄泉”(劝学)两句中的“下”字含义相同。B.“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两句中的“哉”字含义相同。C.“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两句中的“左”字含义不同。D.“而禹灭之”中的“禹”指的是“大禹”,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汤放之”中的“汤”指的是“商汤”,灭了夏王朝,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B.“船中之人

    21、尽敌国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两句中的“尽”字含义相同。C.“恶其余胥”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恶”字含义不同。D.“使各居其宅”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不同。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变旧新”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的“无”字含义相同。B.“景公游于寿宫”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C.“乐贤而哀不肖”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不同。D.“晏子”又名“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聪颖机智,能言善辩。15下列对

    22、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请求老弱之不养”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诗经周南桃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B.“晋平公春筑台”与“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句中的“春”字含义相同。C.“是夺民时也”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D.“乃罢台役”与“役聪明之耳目”(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役”字含义不同。【参考答案】1.【答案】AA项不同,前者读s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为“吃”的意思;B项均为“放逐,流放”之意。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D项不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

    23、”,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2.【答案】AA项,前者是动词“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B项,意义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项,前者是“回答、对答”的意思,后者是“彼此相向”的意思。D项,前者是名词“险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艰险”的意思。3.【答案】BB项,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C项,前者是“学习、锻炼和培养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订”的意思;D项,前者是“险固”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4.【答案】DD项,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强行改变”的意思;A项,前者是“抚养”的意思,后者是“调养”的意思;B项

    24、,前者是“达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C项,都是“根本”的意思。5.【答案】CC项,前者是动词“喜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吝惜”的意思;A项,前者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B项,两者都是副词“全”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攻克”的意思,后者是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6.【答案】AA项,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来”;B项,前者通“余”,作代词“我”讲,后者是“给”的意思;C项,都是代词“其”;D项,前者是“听到”的意思,后者是“使听到”的意思。7.【答案】CC项,前者是动词“游览”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交好”的意思;A项,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5、,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B项,都是“罪过”的意思;D项,前者是“过错”的意思,后者是“责怪”的意思。8.【答案】AA项,“活”字含义相同,都是“使活下来” 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耕作”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茂盛”的意思;B项,都是“背着”的意思;D项,前者是“无才德之人”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无才德”的意思。一般来说,词性(即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9.【答案】CC项,“古者”“昔者”中的“者”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作音节助词,表停顿,不翻译。A项,前者是爵位名,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上对下的尊称。B项,前者是“老而无夫之人”,后者是“寡德”的意思,“寡人”是“寡德之人

    26、”,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项,前者是“停止”的意思,后者是“贬低排斥”的意思。10.【答案】DD项,前者是句末语气词,后者是疑问代词“什么”;A项,前者是“残余”的意思,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B项,前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都是“老人”的意思。11.【答案】CC项,前者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有衣服穿,后者是名词的一般动用,穿丝帛做的衣服;A项,二者含义是“对于”,两个句子的结构特征完全一样,其用法和意义也是相同的。B项,“者”作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D项,前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27、之长大;后者是形容词,年长,相比之下年纪大。12.【答案】AA项,前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往下走;后者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B项,二者句式完全一致,都是主谓倒装句,“哉”作语气词,表示感叹。比较虚词重点看结构语境!C项,前者方位名词作动词,是“左边有”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意思是“左手”。13.【答案】BB项,前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全都是”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吐尽”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厌恶”的意思;后者是疑问副词“怎么”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让”的意思;后者是“假如”的意思,“向使”二字都表示假设。14.【答案】CC项,两处的“贤”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28、,“贤人”的意思。A项的“无”都是“无论”的意思,前者“无”后有“旧新”,后者“无”后有“贵、贱”,根据语境(后面所跟两种相反的事物)可推断。B项,前者是介词,意思是“在”;后者是介词,意思是“比”。一个结构是“动词+于”,另一个结构是“形容词+于”,结构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15.【答案】B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在春天”的意思;后句是名词“春光、春景”的意思。A项,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用于名词之前。C项,前者是代词“这”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对的、正确的”的意思;D项,前者是“劳役”的意思,后者是“役使”的意思。【

    29、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行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河山这样的险固!这是魏国的宝贝。”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道德仁义,因而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如果您不修德政,那么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魏武侯说:“讲得好!”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

    30、:“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就兼及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就连他房外的篱笆也厌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就让他活命,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旦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周武王说:“胸怀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恩德。

    31、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晏婴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贤人而哀怜无才德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哀怜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婴说:“圣明的帝王见到贤人而喜欢贤人,见到无才德的人就哀怜他们。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分别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齐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国家供养,鳏夫寡妇都有了家室。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务必施行,宽缓刑罚并急于民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侵占农时。难道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被后世称道的国君吗?”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9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练习16: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3)-【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571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竹竿赶鸭子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竹竿赶鸭子的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竞选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竞选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稻草稻草人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稻草稻草人的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秃子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秃子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秀才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秀才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砌墙的砖头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 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搞笑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的搞笑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小结.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坐高凳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矮子坐高凳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瞎猫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瞎猫的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小结.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百字开头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百字开头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常见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常见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小结.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小结.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中常用歇后语大全.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生活中常用歇后语大全.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的民间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的民间歇后语.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抓老鼠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抓老鼠歇后语.doc
  • 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doc
  • 小学语文 歇后语 狐狸吵架歇后语.doc小学语文 歇后语 狐狸吵架歇后语.doc
  • 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2021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
  • 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改联盟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缺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