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提升练-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提升练-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 WORD版含解析 2017 高考 语文 通用版 二轮 专题 复习 能力 提升
- 资源描述:
-
1、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90分钟,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胡铨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注】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因讥讽秦桧被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抵和议,请斩秦桧,而被贬到吉阳军。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1)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4分)答:_(2)简要分析
2、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答:_【诗歌鉴赏】一个“犹”字,凝聚了作者许许多多的感慨与忧愤。接下来三句是说作者自己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使他无心观赏菊花,但字面上却说是因观花而致幽怀乱,这实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表现手法,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这都是一种看似无理,实则含有更深道理的埋怨。下片作者转而抒写自己借酒、茶解愁的情形。前三句作者用白描手法极写饮酒之狂态。他们喝了无数杯的酒,不仅放声高歌,还一扫文雅之态,箕踞而坐,并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末二句“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酒醒思茶,亦如饮酒一般,以浇胸中的块垒。全词抒情由隐而显,层层递进;或曲折传达,或正
3、面抒写,刻画了一个身虽遭贬,却能不屈不挠、豪气不除的爱国词人形象。答案:(1)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绪。(2)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词人形象。作者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他召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这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感。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生查子晏几道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
4、老。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1)请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4分)答:_(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词抒写相思怀远之情。上片怀旧。以“关山”总领词人怀归思亲之根由。词人远涉关山,突感孤单寂寞,魂牵梦系于家中亲人,欲归不得,遂怨关山太长。词人频繁思念家中亲人,遂怨书信、消息太少。以痴语写真情。“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写词人闷时对镜,见两鬓青青,正是青春华茂,遂觉远离家乡实为虚耗青春,感叹满头青丝的自己恐要为相思变老。下片梦归
5、,纯由想象生发。词人怀归情切,于是“归梦碧纱窗”,向亲人倾诉衷肠: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好!词人的至性痴情表露无遗。此词表意直率,明白如话,平淡中蕴含深厚韵味。答案:(1)“长”字意蕴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书信、消息少,暗含着思念的频繁与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书信、消息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词人寂寞孤单之情。(2)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不同: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好”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思念之情,表意深
6、婉,含蓄隽永。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1)请简要赏析“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中“眠”“戏”两个字的妙处。(4分)答:_(2)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元曲写云、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挚爱。前四句纯然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云来,山色更柔美神奇;云去,山亦苍翠欲滴。“来”“去”二字
7、,既写出了云的动势,又写出了山色的变化,更写出了云、山浑然一体。“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则从显隐、高低的角度表现云、山相互依赖。接着写作者立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看到了恬静、平和的景致。其中,“眠”“戏”二字用得极为巧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山家的美丽景色。最后四句则朴质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1)“眠”描写了野鹿在山草上悠闲卧睡的神态,“戏”描写了猿猴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两个字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描写山家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闲适之情。(2)“云霞,我爱山无价”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运
8、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山人的特点,写云山“也爱”,实则是说自己喜爱这种自然景色,喜爱这种归隐生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嘉祐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据苏辙诗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9、想感情?(4分)答:_(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4分)答:_【诗歌鉴赏】首联,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起下联的议论。颔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表达了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道理。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鸿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
10、有昂扬,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答案:(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前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需要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2)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
11、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要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12、原味翻译】人生在世,今天这里、明天那里的状态像什么呢?我看真的像乱飞的鸿雁偶然在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雪地上留下爪印本是偶然的事情,因为鸿雁到处飞没有一定的方向。老和尚已经圆寂,留下的只是一座埋葬骨灰的新塔;墙壁损坏,我们再也找不到当年题的诗词了。还记得当时我们去渑池的崎岖道路吗?路遥远,人疲惫,驴嘶鸣。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641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