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同步鲁人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第1单元 1 后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同步鲁人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第1单元 1后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2019 2020 同步 人语 唐宋八大家 散文 选读 讲义 单元 赤壁赋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1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赏析】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
2、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旷世全才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3、“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但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思想上出世入世,亦儒亦道亦佛。有东坡先生全集东坡乐府,谥号“文忠”。元丰三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他泛舟赤壁,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4、”;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临皋(o)黄泥之坂(bn) 松江之鲈(l) 巉岩(chn)虬龙(qi) 栖鹘(h) 冯夷(pn)(y) 寂寥(lio)缟衣(o) 戛然(ji) 蹁跹(pin)(xin) 畴昔(chu)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望(2)顾(3)适(4)危(5)摄(6)安(7)而(8)焉(9)乎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顾而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2
5、)行歌相答(名词用作动词,唱歌)(3)予乃摄衣而上(名词用作动词,上山)(4)掠予舟而西也(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5)横江东来(名词作状语,从东边)(6)步自雪堂(名词用作动词,步行)(7)履巉岩(名词用作动词,践踏,登上)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曾日月之几何古义:多久。今义:疑问代词,多少;几何学。(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古义:江山的景象。今义: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3)反而登舟古义:反,返回;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今义: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4)放乎中流古义:江中心。今义:水流的中央;中游;中等的社会地位。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草木
6、震动。(被动句,无标志性被动句)译文:草木似乎都被震动了。(2)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复于赤壁之下游”)译文: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3)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译文: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我)。(4)问其姓名,俯而不答。(省略句,省略主语,“我”“道士”)译文:(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5)如此良夜何?(固定句式,“如何”是“对怎么办”的意思)译文:如何度过这个良夜呢?(6)顾安所得酒乎?(固定句式,“安乎”是“哪里呢”的意思)译文:只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第6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2)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3)江流有
7、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4)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1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题为赤壁,可这里并不是写赤壁,有何作用?作者的心情如何?_答案“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作者的心情是平静而快乐的。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_答案“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上是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
8、年华逝水的无奈慨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3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_答案(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写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4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这种情感在赤壁赋里有体现吗?_答案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5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
9、?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_答案“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6后赤壁赋是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试比较这两篇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_答案(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4)写法也有所不同: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典故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384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