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河南)八年级上册教案:5藤野先生.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河南 年级 上册 教案 先生
- 资源描述:
-
1、5藤野先生知识与能力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过程与方法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重点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难点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2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快速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归纳法。藤野先生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2课时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
2、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
3、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
4、生,并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1文章开头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鄙视而又怒其不争。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
5、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3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4为什么抓住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反映出对清王朝的态度。5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6“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
6、“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表现。7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8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9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
7、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熳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污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10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不离题。这一部分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
8、。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
9、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在这呼
10、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4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5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