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2019 2020 学年 高中 新教材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上册 习题 第三
- 资源描述:
-
1、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蔑视流俗的心境。()。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尉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
2、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乘龙快婿琅琅上口B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东床快婿琅琅上口C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东床快婿脍炙人口D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乘龙快婿脍炙人口答案C解析孤高自许:指孤特高洁,不流于世俗,并以此称许自己。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含贬义。由后文“蔑
3、视流俗”可知,这里应用“孤高自许”。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里没有“利害”,应用“息息相关”。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乘龙快婿:意思是称意的女婿好比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东床快婿”这一成语本就是由王羲之的这段典故而来。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语境有“佳作”,这里应用“脍炙人口”。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
4、的艺术B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和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水乳交融在创作中C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D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答案C解析该段主要是谈作家审美人格的建构,根据后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A项,说的是先有人格追求后有艺术,与后句意思不符。B项,没谈到艺术。D项,“人格追求”与“艺术追求”顺序颠倒,与后句不照应。所以答案为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B生活的境遇无
5、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C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D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答案A解析B项,语序不当,“生活的境遇”不是“呈现”“表现”的主语,应放在“无论”后面。C项,除“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语序不当外,“如能就能”说法太绝对,不合逻辑。D项,“达到”和“人格”不搭配。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喜欢用典。用典包括引
6、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引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两种形式。为何诗人们青睐典故呢?因为用一个典故,是符合诗的精炼原则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诗句从字面上看是很浅显的,:战国时代赵国老将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时“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表明他宝刀未老、希冀报国的愿望。懂得了这一点,。答:_答案(示例)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 但其中就有典故才能领略到诗句更深沉的意蕴解析这段文字主要阐明古代诗词用典的妙处。第空,后文的“符合诗的精炼原则”表明空格处内容是“用典”在“精炼”方面的妙处,也即“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第空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空格后是冒
7、号,说明后面的文字是对空格处的解说,这段文字的话题是“用典”,此处内容应该是表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使用了典故。第空,前文中“这一点”指诗句所用典故。懂得了诗句所用典故的结果,自然是能够更深刻领会诗句的内涵。5“黄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答:_答案(示例)在群雁南返的时节,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黄昏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满一腔愁绪;微风轻拂,飘落一地黄花。解析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按照要求去答题;其次要注意构筑富有意境的画面,要和人物、情感相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206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