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部编七上语文).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部编七上语文 教案 部编七上 语文
- 资源描述:
-
1、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2.教学难点: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教学过程】咏雪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2、3)同学们,我们一起看看古代这四个智慧少年的故事吧!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王冕学画今天,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再认识两个充满聪慧的人。教师板书课题:8 世说新语二则 (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本文作者及这部作品。(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6)刘义庆(40
3、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2)作品介绍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这部作品,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7)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3)文体知识教师讲解:(出示课件8)志人小
4、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9)教师提示:注意“差可拟”“不”的读音。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朗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参照注释,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
5、些内容。(出示课件11) (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读完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12)教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然后回答。预设:时间:寒雪日地点:家中人物:谢太傅、儿女 叙述事件: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和兄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太傅大笑乐。(咏雪)补叙身份:谢道韫谢无奕之女 王凝之之妻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方法点拨(出示课件13、
6、14、15)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补:补出省略成分。例:(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 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3.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然后疏通文意,注意画线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预设:(出示课件16、17)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预设:(出示课件18)【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8、”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四、 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本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19)(学生朗读课外,然后思考回答。)学生1:本文营造了一种融洽、儒雅、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学生2:我们可以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出示课件20、21)学生1:我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
9、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学生2:我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教师补充:我们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出示课件22)(学生朗读课文,再讨论分析后回答。)学生1: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学生2: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10、你们认为哪种比喻更好?说说你们的想法。(出示课件23)(学生讨论,教师指正。)预设1:“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状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预设2:“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出示课件24)(师生讨论。)学生: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五、 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25)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